曾经看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看过两遍以上。不得不说,读了两次之后,真的会有很多之前没发现的心得和感悟。第一次看的时候只是专注于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一些东西,看的很肤浅。而第二遍看的时候就产生了很多的新的感受。看第二遍的时候我的摘抄本上密密麻麻的都是自己记录的摘抄,钱钟书先生的比喻句是我读过的作家里写的最为精妙最有内涵和深意的。看完这本书之后,心中也一直牵挂着男女主角,尤其是苏小姐与鸿渐赏月那一处,竟会在我的梦中出现,苏小姐那个抿嘴的动作简直不能再传神了,少女娇羞的展现,没有谁能比先生刻画的再好了。
会有很多新的心得和体验,都是之前读书没有出现过的。杨绛的《我们仨》,我就是读了一遍又一遍。第二次才感受到了作者的厉害和他想传达给我们的一些道理,一些对人生的看法。我们生活在形形色色的人流中,有人对你好,你也会对别人好,往往忽略身边人。到最后,最珍贵的情是絮絮叨叨的亲情,是缠缠绵绵的爱情。看完了两遍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想没那么短浅了,读的多了,自己的眼光也变得长远成熟了。不会那么肤浅,还把这本书推荐给了身边的同学,大家看了之后也觉得受益匪浅。
柴静的《看见》看了好几遍,很多我们看不见的新闻,不了解的社会。柴静通过她的视角去阐述这个世界,她的价值观,也许一个新闻工作者做的只是去报道新闻本身,不应掺入自己,但她把自己加入,有自己的思考。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我从书中也看到对社会不同角度,甚至我们看不到角落的反思。用文中一句话:采访不用来评判,只用来了解;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认识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
王沪宁的日记《政治的人生》读过一些书,这本书是读过的书中最好的。也有记日记的习惯,也爱读哲学历史类的书,但第二次再读这本书时,深深地折服了:思想的深度,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看问题的角度,对世界的认知完全碾压我。准确的说,完全不在一个层面,第一次感觉自己如此渺小,佩服他的智慧和见识。这里的见识,不是认识多少奢侈品那种所谓的“见识”,是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大三的时候吧,看平凡的世界。当把整个看完后,一个感觉很深刻,作者用朴素的文字,刻画的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感觉就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再去看第二遍的时候,发现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莫名其妙的语言,只是普通的文字,但是,给读者的感觉,书中描述的人物就象是真实地存在身边一样!这学要的是怎样的文字功底和人生感悟啊。
大学时,周国平人生哲思语编。研究生期间,明朝那些事,尤其看到王守仁于谦,看哭了很多次。也改了三观。之前第一次看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感悟,大部分时间都是看人物看故事情节了,再去翻看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跟小说里的故事情节能产生那么多的共鸣,深有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