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是中国当代非常伟大的作家,无论是天赋还是后期的训练,他都是同时代作家中的佼佼者。我碰上了《活着》,《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这四本书,读到想大声哭出来,读到捶胸顿足,读到我现在身处何处都不知道,读到我是谁都辨别不清。
短篇小说的余华,做过许多尝试,当得上先锋名头,甚至,我认为当得上大师这一称号。因为《活着》写得确实好。那其实也就是写烂了的一个道理:活着就是活着,不需要意义,悲剧也是。更重要的是,它是整个中国社会进程的缩影。
余华更接近文学的本质。《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小城,但它同样可以发生在安哥拉的某个贫民窟,可以发生在圣安地列斯的拾荒者家庭。也可以发生在韩国,你去看,没什么违和感,仿佛这个故事本来就是在韩国发生的一样。
余华是一位非常矛盾的作家。因为你根本不能将他的短篇与长篇联系为同一位作家所写。像学生时代的考试,以前一直考满分,后来考70分,偶尔考过一次90,到最后完全不及格。也许有句话不那么爱听,余华正在不断走向退化。
那天看了《十个词汇里的中国》,我的评价是这是一本诚意之作,值得一读。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兄弟》给我带来的不适感。因为《活着》,因为《许三观卖血记》,因为《在细雨中呼喊》,我对余华始终是怀有很深的敬意,然后《兄弟》却令我大失所望。
余华有特点,但总感觉差了一点什么。我平时读书很少,但余华是我为数不多基本把所有作品全都看过的作家之一,从初中开始,陆陆续续看了他的长篇,再到中短篇,也包括最新的十词和第七天,余华的作品让我又爱又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