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自认为不是个聪明的人。小学三年级做数学题,不理解应用题的意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班级倒数几名,学一样新技能,无论是手工还是做菜,琢磨好几天还比不上别人看几页书现场发挥的,与父母的朋友和长辈见面,经常笨手笨脚的,不知道如何才能讨得别人的喜爱,所以小时候,我总是觉得自己很“笨”,也导致自己很不自信。直到有一个小契机让我觉得有点“ 哎,原来我也有闪光点”。 其实说来也是挺简单的,初中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叫做“ 最难忘的一天”。 说来也巧,那个时候,我刚刚参加完一个有公益性质的捐书活动,第一次在街上和一群小伙伴做展览和做活动,觉得很有趣,就把那天的事情记录了下来。没想到,这篇文章让当时的语文老师对我赞赏有加,之后被当作全校的示范作文公布在学校走廊的” 光荣榜“上。现在看来,是多么一个微小的举动,但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却是巨大的鼓励,第一次觉得自己也是可以站在宇宙中心的人hhh。也因为有这次的表扬,我开始更加认真的上语文课,之后的语文成绩一直保持班级前三,到了第二学期,还做了语文课代表。
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取决于思想认识层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思想认识层次高的人,懂得学习的本质是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懂得学习除了接受知识之外还得独立思考,也懂得采取高效的学习策略,所以他成绩能拔尖。相反,层次较低者可能一味接受别人知识而没有自己去思考探索,可能一味盲目努力而没有反思自己努力的方向。所以即使他特别努力,成绩也很难拔尖。思想认识层次高的人在生活中懂得思考,懂得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懂得自己去摸索,所以他们自然学得很快。反过来,一个人如果懒得动脑子,即使他可以去学也会觉得费劲。思想认识层次高的人,懂得要好好体贴自己的爱人,懂得付出,他们的婚姻自然美满。层次低者不晓得如何关心自己的另一半,被劈腿也是难免的。层次高的人,事业爱情双丰收,自然过得繁华似锦。层次较低的人处处碰壁,便过得苦闷异常。如果想变得更"聪明"的话,我们需要分析他人成功的原因,审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使自己成为那些成功的人,而非盲目地付出努力。
读书的时候,可能聪不聪明很重要,可是进入社会以后,不聪明兴许无法出类拔萃,但是只要“走心”二字记牢,好好生存是足够的。新人三个,小A小C学校好成绩好,小B学校一般成绩一般不够机灵。小A想法多学得快,什么概念一教就会还能举一反三,很快就出类拔萃取得好成绩;小B想法不多记忆力也不好,硬生生的拿个小本子记下来该注意什么,凡事只要教一遍就不需要第二遍,虽然不能举一反三,但是交代清楚就不需要担心;小C也想法多,凡事不走心,邮件怎么发记录怎么写从来不记,一二三四讲清楚了下次还是发个别别扭扭半成品出来,怎么说都不记;最后小A是骨干,小B能生存,小C被淘汰。你做不了小A没关系,大部分人都是小B,别做小C就行了。
百无一用是聪明,大多数人都挺聪明的,但如果只是泛泛而谈,概念模糊的聪明,只是一个很平庸的优点,甚至因聪明而沾沾自喜那可能是危险的。但如果你勤奋、偏执、痴狂、阳光开朗,甚至出身好、长得漂亮,只要你找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优点,且善用它,都比聪明管用的多。被聪明耽误的人,一定要比努力但没得到好果子的人多。不要听对某个领域了解不深的人夸赞聪明,那是很大的陷阱,只有对这个领域有深入了解的人夸赞相对应的“聪明”才有价值。勤奋是比聪明更难得的天赋,不要以为工地上比别人多搬几块砖就是勤奋,那是吃苦耐劳,勤奋是能坚持不懈的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极难。
聪明,只不过是人类诸多属性里面比较能使人出众的属性之一,如体格,如相貌。我们中的大部分都非绝顶聪明,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体验生活、甚至是回到学校里学习等等方式,去令自己比昨日的自己更聪明一点。然而,即使我们再不愿意,也得承认一个事实,聪明是一种很多时候是无法靠后天努力扳回的天赋。但这并不重要,就像前面说的游戏例子,如果你天生是个法师,就去成为更厉害的法师,天生是个战士,就去成为更厉害的战士,而不一定要成为一个智者。很多人,把一身的天赋浪费在追寻聪明的路上。
有一句话估计很多人都听过吧,“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来拼天赋”。注意,这里说的大多数人也适用于天赋这个层面,即大部分人天赋都是差不多的。那些极少数天才的成功是常人不可复制的,但是普通人经过努力创造出了成绩却是可以学习的。况且,学习/努力和领悟是一种正反馈的关系,行动上的努力会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你对世界的看法、对事物的判断力等等),提高的认知能力反过来促进你的努力更有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