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要看“脸盲症”说的是什么了,如果只是说“经常记不住别人的长相”,那不过是戏称罢了,说多了还显得矫情;只有真的严重到认不出谁是亲妈才是病理意义上的脸盲症(face blindness),更正式地称作“面部辨识能力缺乏”(prosopagnosia),在表现上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统觉性脸盲,他们看人脸和看后背没有区别,无论熟悉陌生都不认识,甚至不能区分两张脸是否一样,但是可以从着装、发型、嗓音等特征上认出一个人——换句话说,他们觉得所有人的脸都抹平了;另一种是组合性脸盲,他们能看出两张脸不一样,甚至能根据人脸判断年龄和性别,但是叫不上他的名字,想不起什么时候见过,也无法判断认不认识,严重者甚至看不出五官的位置是否正确。
“跨种族效应”(Cross-race effect),就是指人们总是更容易辨认自己种族的面孔,这个现象的研究始于 1914 年,迄今已经获得了不少收获。而最显著的一点,跨种族效应在新生儿身上并不存在,是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逐渐表现出来。简单的说,给婴儿呈现一个人的照片,使婴儿认识他,然后将他的另一张照片与另外一个人的照片一起呈示给婴儿,通常来说,婴儿将会更长时间地注视陌生人的脸;如果注视的时间一样,则表明婴儿不能判断哪张脸是陌生人,也就是“脸盲”了——为了控制种族这个变量,每次参与比较的两张脸还必须来自同一种族。
大脑的人脸识别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识别面部结构,比如鼻子、眼睛、嘴巴,并对每个结构做出特征识别,这部分功能主要由大脑的枕叶(occipital lobe)负责,颞上沟(superior temporal sulcus)也参与其中;第二个阶段是将这些结构统合为一个整体,包括双眼的距离、眼睛和鼻子的关系,最终认出人脸,它主要由大脑的梭状回(fusiform gyrus)负责,其中左侧梭状回较多负责熟悉面孔识别,右侧梭状回更多负责陌生面孔识别。
对正常人来说,大脑的人脸识别功能非常强大,可以在茫茫人海中认出20年没见的同学,但对于上述两种脸盲症患者来说,统觉性脸盲症患者往往在枕下回或颞上沟受到了损伤,以致不能执行人脸的早期处理,所以人脸看见了也像没看见;而组合性脸盲症患者常常是梭状回受到了损伤,不能将看到的五官组合起来,也不能与记忆对应,人脸在他们眼中就像碎尸案的认领现场。另外除了脑损伤,还有 2.5%的患者是先天性的大脑发育异常,而且呈现出了家族聚集性,目前尚未定位具体的基因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