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哥德堡大学抗生素耐药性研究中心的学者乔奇姆·拉尔森发表在《Microbiome(微生物)》期刊上的《The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human,animal and environmental resistomes(人、动物和环境耐药基因组的结构与多样性)》的文章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其中引起大家讨论最多的主要是该文提到的北京雾霾天14份空气样本中检测出抗生素耐药性基因,经媒体和公众的传播后被误解为雾霾空气中广泛含有耐药性致病菌。一看就蒙了:“还敢呼吸吗?空气都变异了?”“这是说生了病就无药可治了吗”,由此产生一些恐慌情绪。
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上发表的,由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朱听研究组、环境学院蒋靖坤研究组、测序平台田埂研究组联合撰写的研究论文《Inhalable Microorganisms in Beijing’s PM2.5 and PM10Pollutants during a Severe Smog Event(严重雾霾天气中北京PM2.5与PM10污染物中的可吸入微生物)》,也介绍了北京市雾霾天气大气颗粒物中的微生物组分。这项研究使用宏基因组分析方法,对北京市2013年1月份雾霾天气中的微生物构成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雾霾空气中检出的大多数微生物为土壤中存活的微生物,对人类并无致病性。
其实雾霾比病菌的危害还大。其中含有很多有毒的物质,这些物质可比细菌还毒。
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上发表的,由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朱听研究组、环境学院蒋靖坤研究组、测序平台田埂研究组联合撰写的研究论文《Inhalable Microorganisms in Beijing’s PM2.5 and PM10Pollutants during a Severe Smog Event(严重雾霾天气中北京PM2.5与PM10污染物中的可吸入微生物)》,也介绍了北京市雾霾天气大气颗粒物中的微生物组分。这项研究使用宏基因组分析方法,对北京市2013年1月份雾霾天气中的微生物构成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雾霾空气中检出的大多数微生物为土壤中存活的微生物,对人类并无致病性。
咱不懂什么大数据,大道理,有一点那就是城市的硬化路面太多,达到80%左右,人生活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病毒在空气中飘浮。得不到土壤和树木的稀释。工业产生的各种有毒有害气体甚至被人和动物吸收。工业费气直接排放空中,是蓝天蒙上灰色的布。工业产生的费料流入河流,河里的鱼,河边的牛,鸟喝了。人又吃动物的肉。汽车的越来越普及,路会越扩越宽,空气中弥漫的病毒会越来越张狂
雾霾空气中检测到了细菌耐药基因,而耐药性基因≠耐药性致病菌。公众对细菌致病性及耐药性的误解。其实,耐药性基因、耐药性细菌、细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耐药菌和耐药基因,如同人和人体基因一样,即便耐药菌死亡,耐药基因也可继续存在,发现耐药基因并不等于发现活的耐药菌,而“存活”是细菌可能致病的前提条件。因此发现耐药基因不能等同于发现耐药菌,更不能等同于发现耐药致病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