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血糖升高的时段选择用药
(1)如果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和餐前血糖不高,则首选α-糖苷酶抑制剂,即阿卡波糖(拜糖平、卡博平等)、伏格列波糖(倍欣等)。
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作为在肠道中抑制α-糖苷酶(参与双糖、寡糖和多糖的降解)的活性,主要是抑制双糖分解为单糖,延迟糖分的消化和吸收,从而改善餐后高血糖。需注意的是,由于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抑制双糖分解为单糖而降低食物中糖的吸收,故对淀粉、麦芽糖和蔗糖负荷后的血糖增高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而对葡萄糖、果糖和乳糖负荷后的血糖增高几乎无抑制作用。由于α-糖苷酶抑制剂作用机制是延缓碳水化合物来源的葡萄糖的降解和吸收,故是否适合选择α-糖苷酶抑制剂与患者饮食习惯有关。如果患者喜欢吃主食,如米饭、馒头等碳水化合物,选择α-糖苷酶抑制剂降糖效果较好;但是如果患者主食摄入较少,主要吃肉类以及蔬菜,则使用α-糖苷酶抑制剂效果欠佳。结合患者饮食特点选择用药,是糖尿病患者个体化治疗的重要体现,切忌断章取义,随意调换药物。
(2)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伴有餐前血糖轻度升高,特别是当患者血糖升高明显、存在胰岛素抵抗时,首选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也即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药物。胰岛素增敏剂,顾名思义,可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上一篇文章中,跟大家提到,长期使用强效的胰岛素促泌剂可降低胰岛β细胞的功能,最终使胰岛β细胞过早衰亡,不利于糖尿病的总体控制。那么对于血糖升高明显的严重高血糖患者,究竟如何选择药物?胰岛素以及胰岛素增敏剂是更好的选择。特备是对于合并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选择胰岛素增敏剂既可改善代谢紊乱的症状,又可以降低对胰岛β细胞的损害。
根据特殊人群特征选药:
(1)对于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患者,应该选择经肾排泄较少的药物,此时格列喹酮成为较佳选择方案。因其只有5%左右经肾排泄,对肾脏负担较轻。故当患者存在轻中度肾功能减退却需要使用磺脲类降糖药物时,推荐选用格列喹酮。
(2)对于老年患者,需高度警惕低血糖的风险。如果处理不及时,低血糖比高血糖危险更大,而老年人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差,应选择降糖平稳、安全的降糖药物,如α-糖苷酶抑制剂、GLP-1、DPP-4抑制剂、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等。
(3)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首选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还可选用二甲双胍治疗,但并不推荐10岁以下儿童使用二甲双胍。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所以对药物的使用也应相当谨慎。被批准适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口服降糖药物目前只有二甲双胍。二甲双胍致低血糖的副作用小,且有减低体重的作用,目前除用于1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外,还用于治疗儿童和青少年代谢综合征。但需特别注意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代谢综合征很大一部分是由于饮食问题造成的,因此我们强调饮食均 衡,荤素搭配。对代谢综合征患儿来说,黑木耳、紫菜、苦瓜、胡萝卜、洋葱、 大蒜、山药可以有助于降血糖;芹菜、茼蒿菜、盖菜...时常注意生活的合理饮食。
2型糖尿病是一种全球的慢性疾病,其发病年龄日益趋于年轻化,正在向儿童、青少年蔓延。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迅速增长趋势,并有超越儿童既往以1型糖尿病为主的传统流行模式,需引起公共卫生领域的广泛关注。目前,大多数口服降糖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这个特殊人群中未进行系统评价,治疗主要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药物方面仅胰岛素和二甲双胍可供儿童及青少年患者选用,其中二甲双胍仅适用于10岁及以上的患者。儿童代谢病的用药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做出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