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是胆囊、胆管内晶体的集中沉淀,如结石位于胆囊,叫做胆囊石病。如结石位于胆总管,叫做胆总管石病。胆石症在特定人群中的妇女最常见,如美国土著人。胆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肥胖、西方饮食和遗传素质。美国,20%超过65岁的人患有胆石病,但大多数无症状。每一年,大约超过50万的人作外科手术取石,其中大多数因为出现症状而行手术。多数胆石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尽管部分是由钙盐构成。胆汁含有大量胆固醇,通常状态下以液体形式存在,当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时,胆固醇成为不溶性的,由胆汁中析出沉淀成石。大多数胆石在胆囊内形成,大多数胆管结石系由胆囊移动而来。胆管内结石形成系由于胆汁流速变慢、淤滞而致,如胆管有狭窄或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能导致严重的、危及生命的胆总管感染(胆管炎),胰腺炎或肝脏炎症。当胆道系统梗阻时,细菌繁殖迅速形成胆管炎症,细菌可扩散至血流引起身体其他部位感染。如果胆囊内结石引起反复疼痛,调整饮食也不能减少发作,医生可建议作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不会引起营养缺乏,手术后没有饮食限制,手术死亡率约为0.1%~0.5%。手术中,医生可查明胆总管内有无结石。胆管结石可引起一系列严重问题,因此,应采用外科手术或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ERCP)取出结石。采用ERCP,内镜(带有外科附件的可弯曲可视性管道)经口插入,通过食管、胃进入小肠,经置入奥迪括约肌的小管注入造影剂。用一种叫括约肌切开术的方法,切开括约肌的肌肉,开口增大足以使堵塞胆管的结石通过并进入小肠。90%的病人ERCP检查和括约肌切除手术是成功的,死亡率小于0.4%。3%~7%的病人出现并发症,较腹部手术安全性高。术后近期并发症包括出血、胰腺炎、胆管穿孔或感染,2%~6%的病人,胆管再次狭窄,结石复发。胆囊结石不能经ERCP取出。
胆囊位于肝脏下面,正常胆囊长约8~300px,宽3~125px,容量约为30~60ml。有人说胆与胆量有关,胆切除后,胆量就变小,这是完全无科学依据的,胆囊通过胆管与总胆管相连,
(1)储存胆汁:一个饥饿的人(即非消化期间),胆汁储存在胆囊内,当消化需要的时候,再由胆囊排出,所以胆囊被称为“胆汁仓库”。同时又起到缓冲胆道压力的作用。
(2)浓缩胆汁:金黄色碱性肝胆汁中的大部分水和电解质,由胆囊黏膜吸收返回到血液,留下胆汁中有效成分储存在胆囊内,变成棕黄色或墨绿色呈弱酸性的胆囊胆汁。
(3)分泌粘液:胆囊黏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黏液20ml,保护胆道黏膜,不受浓缩胆汁的侵蚀和溶解。
(4)排空:进食3~5min后,食物经十二指肠,刺激十二指肠黏膜,产生一种激素叫缩胆囊素,使胆囊收缩,将胆囊内胆汁立即排入十二指肠,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胆汁同时,也将胆道内的细菌与胆汁一起排出体外。一般讲,进食脂肪半小时,胆囊即可排空。
胆汁的作用主要是胆盐或胆汁酸的作用。胆盐或胆汁酸可作为乳化剂乳化脂肪,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于水溶液中,这样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胆汁酸还可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酸的吸收,总之,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观念认为,不论患者的胆囊有无功能,只要患有胆囊结石,均可对胆囊进行“一刀切”,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胆囊结石问题。但该观念忽略了胆囊本身所具有的重要功能。黄大熔主任表示,医学早已证明,胆囊是重要的消化器官,有储存、浓缩胆汁的功能,被称为人体的“化工厂”;它是调节胆道压力的重要枢纽,对保护肝脏,保护肝胆结石病发作起到重要预防作用等;它还具有不可代替的免疫作用等。若患者胆囊功能完好,却轻易将胆囊切除,有相当部分患者会面临长期的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返流性胃炎和食管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还有一定几率引起胆管损伤,这被外科大夫称为“永远的痛”;另外,还会增加结肠恶变的发生率等。因此,胆囊结石治疗,既不应该保留一个无功能、且存在恶变倾向的器官,也不应该轻易切除一个健康有功能的胆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