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哮喘是指由于接触职业环境中的致喘物质后引起的哮喘。典型的职业性哮喘表现为工作期间或工作后出现咳嗽、喘息、胸闷或伴有鼻炎、结膜炎等症状。症状的发生与工作环境有密切关系。其发病率还与致喘物的性质有关,如在长期接触致喘物异氰酸酯的工人中,职业性哮喘的发病率为5%~10%,在从事去污剂工业而长期与蛋白水解酶接触的工人中,其发病率达到50%甚至更高。随着工业发展,我国职业性哮喘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是诊断职业性哮喘和筛查职业性致喘物最有诊断价值的方法。避免与致敏原接触是治疗职业性哮喘最重要的措施。典型的职业性哮喘表现为工作期间或工作后出现咳嗽、喘息、胸闷或伴有鼻炎、结膜炎等症状。症状的发生与工作环境有密切关系。由高分子量职业性致喘物诱发的速发性哮喘反应,表现为患者进入工作环境即出现哮喘症状,离开现场后症状迅速缓解,具有接触工作环境-哮喘发作-脱离工作环境-哮喘缓解-再接触再发作特点。由低分子量致喘物诱发的职业性哮喘则表现为迟发性哮喘反应,哮喘症状出现在下班后某段时间,因而易被人们忽视或误诊。职业性哮喘的诱因分为高分子量的生物学物质和低分子量的化学物质两种,其中大多数为职业性致喘物,少数是刺激物。目前已经记录在册的致喘因子有250余种,仍有许多可疑因子尚待确定。
(1)植物类谷尘、面粉、大豆、蓖麻子、咖啡豆、茶叶、烟叶、植物胶、棉籽、亚麻子等。
(2)动物身体成分及其排泄物实验室动物、鸟、蛋、牛奶、蟹、虾等。
(3)昆虫家庭尘螨、谷螨、禽螨、蚕、蟑螂、蜜蜂等。
(4)酶木瓜蛋白酶、舒替兰酶、胰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真菌淀粉酶等。
(5)植物胶阿拉伯胶、黄蓍胶、卡拉牙胶等。
(6)异氰酸酯类如甲苯二异氰酸脂(TDI)、亚甲二苯基二异氰酸脂、己二异氰酸酯等。
(7)苯酐类如苯二甲酸酐、偏苯三酸酐、三苯六羧酐等。
(8)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螺旋霉素、四环素、哌嗪枸橼酸盐等。
(9)木尘如桃花心木、雪松、枫树、橡树等木材的木尘。
(10)金属如铂、镍、铬、钴等。
(11)其他松香、甲醛、乙二胺、巯基乙酸铵等。
其中1~5为高分子量生物学物质,6~11为低分子量化合物。目前我国职业性哮喘规定的范围为异氰酸酯类、苯酐类、胺类、铂复合盐和剑麻5类。
职业性哮喘是一种与职业密切相关的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以咳嗽、胸闷和喘息为主要的特征。它的发病与工作场所、致敏物质、接触时间和吸入量的多少有关,脱离致喘物后哮鸣是可以缓解的。与其他的职业性的疾病的发病不同,它多是以速发型哮喘而出现的,因而大部分的哮喘不在工作的场所发作,而是在脱离工作场所之后才发生的。因在上班第一天症状最剧烈,周末或度假后症状缓解,故有人称为星期一综合征。支气管哮喘根据病因可以分为外源性哮喘、内源性哮喘、混合性哮喘等,职业性哮喘通常应属于外源性哮喘的范畴,职业性哮喘既有一般哮喘的特点,又具有其独特性,它是一种与职业性吸入物密切相关的疾病,确切的职业接触史是诊断本病的前提。
①有明确的职业史:因此本病的诊断只限于与致敏物有直接接触的劳动者。有时在受致敏物污染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的某些人群也可见类似症状,如同厂职工和厂区周围的居民,他们只能诊断为变应性哮喘,不能诊断为职业性哮喘;
②既往无哮喘史:从事该职业前没有哮喘病史;
③“哮喘潜伏期”至少半年:自开始从事该职业至哮喘首次发作的一段时间称为“哮喘潜伏期”,该潜伏期至少半年以上。这项规定是为了尽可能排除从事该职业以前已有哮喘的患者;
④哮喘发作与致敏物的接触关系非常密切:一般来说接触则发病,脱离则缓解或终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