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是决定剂型,也就是题主所说的“样子”的主要因素。对于正常成年人来说,大部分药物比较方便的给药方式当然是片剂、口服,这也是口服药当中应用比较多的一种剂型。然而有些药物并不适用这种方式。比如胰岛素,口服后在胃肠道就分解消化,失去生物学活性了,所以目前没法口服,一般得注射(外国正在开发吸入剂)。比如万古霉素,口服后在胃肠道不吸收,因此仅能用于治疗胃肠道细菌感染,对全身性的细菌感染必须注射。比如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主要在呼吸道发挥作用,要求吸入的药物较少地发挥全身作用,因此采用吸入方式给药。那么在口服药物中,为何有的做成片剂,有的做成胶囊呢?胶囊有一些好处,比如有的药物很难嗅,如果做成片剂你可能碰都不想碰,有的药物常温下是液体(比如维生素E),需要做成胶囊以供口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胶囊剂制造成本比片剂低。糖浆剂则有一种特性,它是甜的,可以供有些不爱吃药的儿童使用。除此之外糖浆剂并非一种很通用的剂型,在西药成人剂型中并不多见,因为是液态,也不方便携带。而颗粒剂又解决了糖浆的一些问题,颗粒剂也可以做成甜的,而且运输状态下是固体,比较方便携带。糖浆剂和颗粒剂在成人(西药)当中并不常用,因为很多含糖,如果患者肥胖、有糖尿病之类并不适用。所以药物制剂主要任务就是把这种药物制成安全、有效、经济、依从性好(尽量方便患者使用)的剂型。
Lz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指药物的剂型的选择。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剂型有片剂,注射剂,胶囊剂,溶液剂等等。在药物剂型的设计上,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药物自身的因素,药物的溶解度,刺激性,渗透性,稳定性等等。举个例子,比如说,生物药剂学中非常重要的bcs分类(生物药剂学分类),就是通过对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把药物分成4类。其中第4类药物为低溶解性,低渗透性的药物。这类药物一般就不会把它设计成口服制剂,可设计为注射剂等。再比如说,青霉素这种抗生素,稳定性差,遇水容易分解,分解后不但药效差了,还会生成过敏原。所以,青霉素肯定是不能设计成一般的液体制剂和固体制剂的。所以人们就把它设计成了粉针剂。考虑完药物的因素,我们还要考虑人体的生物因素。人体口服,进入体内的东西,在胃肠道吸收后(这里主要指小肠),会进入肝门静脉,运输到肝,进行生物转化。所以很多药物,口服吸收后会被肝所转化,从而失去药效,这称之为肝首过效应。所以,人们把容易被肝首过的药物,设计成其他剂型,避免肝首过。比如说注射剂,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气雾剂,通过肺泡吸收,栓剂,通过直肠吸收等。再者,还要考虑人体的顺应性,比如老年人和儿童不易吞服药片,所以可以设计成液体制剂。还有,急救的药物需要设计成注射剂,起效快。还要考虑成本等等。暂时就想到这么多了。
药品价格管理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政府定价的药品,经营者应严格执行规定价格,不得擅自调整;政府指导价的药品,经营者在不突破政府规定价格范围及符合有关规定的前提下,自主制定购销价格;市场调节价的药品,由经营者自主制定价格。而药品生产商的价格有一个批发价,零售价以及在每个地方的中标价,配送去医院中间涉及到商业配送公司的返点,所以即使是一样的药品,在不同的省市,甚至不同的医院,药店价格都不同。我就了解这些,不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