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颈动脉体瘤是化学感受器肿瘤。主要存在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此类肿瘤较为少见。Vou Haller在1743年首次描述,1891年Marchond报道颈动脉体瘤并手术治疗,术后3天死亡。全世界迄今报道近1000例。我国已发现150例左右。颈动脉体多半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有包膜,大小不定,直径约3.5mm,富有血管和神经。供血由颈总动脉小支供给,神经来自颈交感神经节、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颈动脉体瘤肉眼观察肿瘤为红棕色,圆形或卵圆形,有分叶,外有包膜。细胞主要为多边形,胞浆嗜伊红染色,内含很多空泡和微粒体。好发于30~40岁,恶性变率为5%~10%。临床上甚为少见,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脑血管合并症,导致死亡。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一般早期无自觉症状,缓慢生长的肿块,当肿瘤增大可出现相应症状。少数病例出现有颈动脉窦综合征,因体位改变,肿瘤压迫颈动脉窦引起病员出现直立性眩晕,上腹不适,一过性神志消失等。
少数病例为恶性颈动脉体瘤,肿瘤压迫浸润周围神经,可出现声音嘶哑,喝水呛咳(迷走神经受侵犯)及舌下神经受侵引起舌下神经麻痹所致舌肌萎缩,舌运动受限。手术治疗是惟一的治疗方法。如早期发现应及时治疗。治疗越晚,肿瘤与颈总动脉分支部粘连越厉害,治疗即为在颈动脉外膜下肿瘤剥离术。但手术前需作好血管破裂修补、移植血管及颈总动脉结扎切除的一切准备工作。关于阻断患侧颈总动脉血流的训练,早在1914年Matas即已提出,并将特制的压迫器械——Matas夹应用于临床。
阻断后血供下降不超过25%为手术安全值。严格止血及避免损伤动脉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因此,操作要求轻巧仔细,而且按计划有步骤进行。据天津肿瘤医院头颈外科的经验:先分离周围而后解离瘤体。基本顺序是先切断颈外动脉近颅端;分离颈总动脉;切断颈外动脉近心端;分离颈内动脉;最后分离颈动脉分支部。颈动脉体瘤血供来自于颈外动脉。因此,为了减少术中出血,应争取尽早将颈外动脉的近颅端及近心端完全切断,然后再分离肿瘤基底。总之,按一般操作顺序,应把分支部的分离放在最后进行,因为此部粘连最紧,最易损伤动脉壁。如果术中颈总动脉内动脉破裂出血,应在暂时阻断血流的情况下,进行血管破口修补;暂时阻断时间一般每次不超过3min。
常用方法仍是指压患侧颈总动脉,4~6次/d,每次10min以上。如持续阻断30min病员无脑缺血症状,如晕眩、昏厥,则被认为阻断颈动脉是安全的,可以施行手术。为更慎重起见通常仍然需再次作颈动脉造影,以证明Wills环确实通畅,方可手术。由于指压训练,有时难以坚持较长时间,压力也不稳定,天津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已研制出颈动脉压迫器,并采用微机脑血流图监测压迫侧大脑半球的血供情况。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直接暴露颈动脉,留置橡皮带并紧束之以阻断颈总动脉血流,此法更为可靠。采用经脑超声血流图测定阻断术前、术后血流下降情况,也可作为脑血供的一次监测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