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我们的广泛讨论讲一个现象。这几年我感觉网上科普抑郁症的鸡汤越来越多了。这些科普鸡汤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但是内容太过浅显,比如片面强调某种神经递质的作用,或者片面强调那是“病”。我最初并没有觉得这些东西有害,只是觉得有些肤浅。但是几个月以前,我无意中逛了一下“抑郁症吧”,让我大为震惊。我突然觉得抑郁症这个词语,已经变成了一些人逃避问题的借口和理由,而另一些人则模仿和表现出其中一些行为(如自残)来获得关注。我脑袋里反应出来两个词汇:青春期综合征、表演型人格。所以在思考,是否是因为一些科普,让一些受暗示性强的人,表演为抑郁状态而求得关注,再讲一个我自己的体会。十年前,我第一次去就医以后,在服药期间,就出现过“自杀行为”。其实现在我也分辨不出,到底是因为说明书给了我暗示,还是我确实就想一了百了。本来在我自己不知道是什么问题的时候,只是觉得做什么都没兴趣,心如死灰,脑子也生锈了,不过我还真没想到过可以自杀。但是后来看到药品说明书,我就有这样的想法了。现在我自己是无法去分辨了,到底是不是我主动在向说明书上的描述去靠拢。这里我并不是一概而论,认为有自杀倾向的人就都是这样。我只是想说明,自杀倾向可能和暗示也有关系。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情况。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视行,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情况。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比如,电视广告对购物心理的暗示作用。在无意识中,广告信息会进入人们的潜意识。这些信息反复重播,在人的潜意识中积累下来。当人们购物时,人的意识就受到潜意识中这些广告信息的影响,前后你的购买倾向。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精神活动包括认识活动由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组成、情感活动及意志活动这些活动过程相互联系紧密协调维持着精神活动的统一完整。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病程迁延、病情波动易复发需要持续规则的药物治疗以控制症状和预防复发。众多研究表明提高精神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是控制精神症状改善精神病预后的关键。尽管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和新型抗抑郁剂疗效肯定、副反应较少已受到普遍欢迎但精神患者对这些药物治疗的认知和依从程度仍然是目前精神科临床治疗和护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们共同努力吧,忧郁症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