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食同源
中医学有“药食同源”的悠久传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蔬菜瓜果均具有四气五味,即可食用,又可治病。比如粥能“畅胃气,生津液”。饮酒能“和血行气,壮神御寒”等等。《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五谷为养,无果为助,五畜为宜,五菜为充”强调食物对健康的重要性,因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选择合适的食疗方案,能达到强身健体,调理亚健康的目的。
2、针灸按摩
针灸、按摩的理论基础都是经络学说,中医认为,经络能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具有传到感应,调节虚实的功能,针灸、按摩能通过刺激经络,腧穴,促使机体气血流通,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指出经络不通可以导致疾病发生,那么,疏通经络就可以防病治病。
3、以情胜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悲盛怒”、“喜胜忧”、“思胜悲”“怒胜思”、“恐胜喜”等学说,认为不通情志之间会有相互制约的作用,这就是“五志相胜”理论。医者可以用言行,事物激起病者的某种情感变化,达到治病的目的,这种治疗手段可以针对造成亚健康的不同情志因素,采用与之相应的情志进行刺激,达到“以情胜情”的效果,并可按照“五志相胜”理论指导患者转移情感和注意力,学会情绪的自我控制,减轻或化解不良情绪对人体的刺激。
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即健康”的理念,为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指明了方向。临证做到“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理应收到较好效果。中医认为人体以阴阳为代表的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充盈和功能协调是最佳状态,一言以蔽之:“阴平阳秘”,即完全健康。一旦阴阳之间这种平衡状态出现偏离,可以概括为阴虚、阳虚、气虚、痰湿等诸证,人体就会出现各种趋向病理的亚健康状态。病理体质的证型成为中医论治亚健康的依据。调治从整体的平衡观出发,使阴阳平衡,脏腑气血失调恢复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