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经有过一个很好的比喻:人类的科学发现,就好像我们把一块手表带到从未出现过钟表的古代,人们面对这块手表,开始时对表盘上的时针、分针、秒针的运动规律惊讶不已,然后开始想象这些表针为什么会如此规律的运行,开始思考决定表针运动的东西是什么?由此出现了各种想象解释:
神学就认为:是神灵在拨动表针。
唯心主义哲学认为:表针运动是人的心在动。
自然学说(古代科学)认为:表针运动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某种客观规律。
那么,现代科学什么怎样做的:现代科学野蛮的打开了手表的后盖,观察到手表驱动、运行的内部结构。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科学精神:打开手表的后盖观察内部,敢于剖析内部,观察事物本质的部分;2.科学思维:根据观察,提出各种关于内部机械原理的理论假设;3.科学方法:观察内部机械装置,精确测量机械运动,与头脑中的理论假设进行对照;4.科学进步:推翻以前的理论并提出新的假设,通过重复3和4,使理论与实际两者之间不断逼近一致。
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看中医是否具备现代科学的一些特质呢?我觉得为什么我们的中医能够发扬几千年,而且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实际上,它在某种意义上是非常符合现代科学的。
1、科学精神:中医不但不否定我们人体在解剖学方面的各个器官,还归纳性的将解剖学器官发展到了藏象理论;另一方面,而且我们祖先发现了在解剖上不易看到的经络,是活体真实存在的重要通道(在2018年3月纽约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新的人体“器官”---“间质组织”)。
(图4)互相连接的间质相当于“流动液体高速公路”
2.科学思维:那么我们中医结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的理论,进行高度归纳的经络理论、藏象理论、气血理论、营卫理论等,都是依据客观观察提出的大胆的科学的理论假设。
3.科学方法:中医是经过上千年的实践与理论反复碰撞,反复验证的系统,虽然偶尔有唯心的思想参杂其中,但主流都是符合辨证唯物思想的,中医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摈弃糟粕。当然,在现在我们也需要按照现代人的惯常思维和语言来诠释中医。经络、脏腑这两个我们说人体当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在这儿打开,而且揭示了它们的运行规律,从而奠定了我们中医学治疗调理身体重要的方法。
而且我们各种技术也是基于经络脏腑的方式来完成的,并且达到了很好的临床实际效果。很多人说用西医的方式来解释中医的事务不合适,但我觉得中医也好西医也好,只要是被证实正确的一种思想,或者说是被证实真实存在的事物,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其有相通的方面。
不管是西医的微观的角度来解释我们中医,或者是解释经络;还是用宏观的阴阳五行方式来理解,或者解释一些西医、西药的原理,我觉得应该都是可以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这样才是真正符合于我们现代科学的思想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4.科学进步:确实我们以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等文化解释中医,是一种哲学角度的方法论。而且这种思想已经通过几千年的演变,在宏观方面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但是它的方向我们应该可以看到有新的发展。比如向微观方面思考:
人一出生,内藏构造己定,内藏有高低,大小,坚脆,强弱区别。所以体质各不相同,中医讲究,五藏调和,阴阳平衡。看病不如改变内藏的结构,只能改变脏气,人靠阳气才生存,阳气尽人亡,质还存,质为阴,气为阳,五藏藏气跟会季节年运变化,所以人死的年份季节会不同,生病五藏失调,阴阳失衡所致,五藏的藏气,会现显在外,五观和形体和内藏相关联,所以观可知五藏变化。治病是根据五藏藏气的情况,对症下药,非靠方治病,是根据病症开方。五藏有各自属性,相生相克,生内病一般非一脏有病,五藏会互相牵联,中气是行于脾胃之间的气体,作用是交金木而济水火,土燥水升,水升火降,火降金收,金收木荣,中气五藏升降收发有度,五藏调度,阴阳平衡,身强体壮。土湿会引起中气停滞,中气停滞,不能交金木济水火,会造成五藏失调,腎气不升心火不降,肺不敛气,肝不疏荣。造成上下不和左右不交。土湿造成水寒,水寒不能养木,郁陷生风,风湿寒成百病生,滋阴泄火药都增湿和损中气,上火吃滋阴泄火药,只会让中气越来越虚,五藏藏气越来越弱,体质越来越差,李时珍本草纲目重阴贱阳滋阴泄火遗害万民。百病之源为风湿寒,长生之法与百病之法同。中医博大精深,不精害人,精可救人,
1,中药远在神农尝百草时期就完成了药病一一对应的实验一代,并且总结出了中药的“性味归经”,这是伟大的发明,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加完善,真可谓是中药之集大成〈虽然尚待于更完善〉。亳无疑问中药不仅是中国的宝库,更是世界的宝库。
2,中华“理数”可归纳为2^n+1,其中2^n代表理数;理,是指中分对称之理,数,是指与之对应的循环之数,而前面的“1”代表中心(即圆心),中心有两层意,即统一与平衡,概而括之就是2进制理数;为何“理数”选择了2^n+1呢?因为在M^n+1中,2^n+1代表了“至简变化”;而中医是符合2^n+1理数的,远在《内经》时代就由n=1的一代发展到了n=2的二代即“四相五行”代,至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似乎又有发展,把病进归纳到“六经病进”;而现代西医还停在神农时期药病对应实验的一代上;所以中医不是科不科学的问题,而是超出西医多少代的问题,本人认为中医至少超出西医一代有余!
喷中医的去看看西医用多少中药?那科学依据在哪?不就是看中医治疗效果吗?不好?那吃多了?大可在实验室搞化学反应不就完了!不就是盯上了中医的优质疗效!而且用自己无知的一面看待中医!偏颇的认为任何一种病只要找到一种素!就能治好!可是就青蒿一科药就有二十多种素!还提取不出来的有多少!提取出来的就是好的!提不出就不好?中医方剂就有多少种药?而且还没耐药性!青蒿素出耐药性了!有现成的大路不走!无耐药性!疗效优质!非要走绝路!是有病吗?清开灵是因为抗生素对病毒无效!见中医治疗全愈!继而开发针剂!还天真的把所有能蒸馏的成份全打进血管!也不提取什么素了!结果打死人!中医用嘴吃几千年不死!有平路不走!上山跳崖也不走大路!无外乎要用西医名头呗!这种心态!是有病吧!所以中医西化?此路不通!存废不劳西医操心!回去研发机器!实验室化学反应就够了!
中医和中药是先有医后有药,如果一个人不懂五脏六腑辨证,那么药性,归经对谁而言,前题是就五脏而言,今年大多数人知道2020年是庚子年,庚子对中医讲非常重药了,庚在巜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鬼叟區曰⺀土主甲已,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庚为金主阳,六元正纪:大论又曰⺀"少陰之政奈何,子午之纪也″。又曰庚子,庚午,太商,少羽,少角,太徵,少宫。庚孑庚午为年纪,商羽角徵宫为五运,主管七十二候,第一侯商主金,因它是奇数,以阳为代表,所以阳为太,称之太商。商代表阳明,阳明主胃,中医数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不可伤也,人无胃气则死,医所必知也,知此之后方可用药,效之不待,如无医何谈药矣。药者为医之所选而用,就象疫场点将,用到方时,效感苍天,大医精诚。
中医是辨证论治,中医的证不多,所用药物的品种就不需要太多,几十种中药可以治疗人类所有疾病。它就是这样厉害。疾病种类再多,也不外乎这几种证。治疗方法也就这几种,所用药物也就几十种够用。如痰湿头疼,半夏白术天麻汤,如果去掉天麻,可以治疗湿困脾胃,也可以治疗心、肺、肾、骨关节的湿湿邪。中医诊疗,辨证论治,不要求大仪器,不要求各种化验,适合于基层医院和基层医生。中医诊疗,投资少,费用低,适合于经济条件不好的、落后地区。随着经济发展,由于很多慢性病离不了中医中药,中医也可以创造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中医的适应能力。由于中医不分科,各种疾病都能治,切不需要高档设备,所以,中医更适合在基层普及,也能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