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剂量谈毒性,也是耍流氓。不过在正常情况下,吃医生给开的药,剂量一般不会特别高也不会特别低。这时候需要关注的,就是risk vs benefit了。一般来说,如果治的病是比较轻,不严重,尤其是可以自愈的,那么副作用最好是很小或者很暂时或者干脆感觉不出来。
一个在地球上可能都从来不存在的化合物,被人类合成了出来,吃到肚子里,对于人的身体来说,应该不啻为外星产物。神奇的是人类居然可以代谢这些东西!所以这也是为啥一个药在上市之前需要那么多测试和试验了,否则,谁敢说会发生什么?一个处理坏了,就成了毒。
很多人又进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合成的都是坏的,天然的都是好的。什么东西挂上了个天然,人们都莫名地产生了一种安全感。无论是保健品还是化妆品市场,都喜欢玩这个。至于各种替代医学更是擅长这一招(包括中医)。
药物始终要经过肝与肾的代谢,超出人自身承受范围造成负面影响的,都是所说的“毒性”,那么我们怎么应用呢。当然是权衡利弊,生病了得吃药吧,药物需要代谢,不能因为药物需要肝肾代谢咋们就不吃了。
一个吃到肚子里靠血液循环去到作用地点的东西,肯定是没那么精准的。话说回来,没效果但是有副作用的倒是很可能的⋯⋯因为它恐怕还是“干了点什么”,只不过不是你需要它去干的。
很多时候严重的副作用都是非常小概率的事情。如果发生,确实不值,但是几率够小,而且一般是在高风险的人群中才会发生。掂量一下,冒点风险,通常也可以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