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动后放松。运动后可躺在海棉垫或藤垫上休息片刻,平躺时脚放置的位置应略高于头,或是与头的高度平。切不可躺在有水汽的地上。休息片刻后可进行头手倒立或是靠墙手倒立,时间3-10秒,可进行几次,有利于下肢血液回流心脏。然后再抖动四肢,先抖动、拍打大腿或是上臂,后抖动小腿或前臂。2、运动后按摩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手段。按摩的主要手法有抖动、点穴、揉捏、叩打、推摩等。首先是抖动四肢,主要是放松肘、膝关节以及四肢肌肉群;上肢常用点按穴位有偏历、曲池、手五里、臂月需等穴,可解除手臂、肘部的酸痛和肿痛,以及肩臂痛、颈项拘挛等运动后造成的各种不适症状。下肢常用点按穴位有承扶、委阳、承山、昆仑、足三里等穴,可解除腰骶臀股部疼痛、腿足挛痛腰腿拘急疼痛、项强、腰痛、膝胫酸痛等症状。揉捏叩打时,先推摩大肌肉,后推摩小肌肉,一侧推摩后,再推摩另一侧。如是相互间进行全身推摩。背部的俞穴多位于脊椎旁开1.5寸处,推摩放松多以脊椎旁开1.5寸处和肩部的肩外俞、肩井、肩胛骨处的天宗为主,可解除背部疼痛、颈项强直。几种手法结合可起到良好的放松效果,且恢复快。对人体的五脏六腑也有保健作用。3、锻炼安排要合理。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原先出现的肌肉酸痛症的运动量,就较少出现症状了。并且表现有特异性。例如下坡运动锻炼一段时间后能减轻下坡锻炼带来的肌肉酸痛症。4、局部温热和涂擦药物。锻炼后用温热水泡洗可减轻肌肉酸痛。局部涂擦油剂、糊剂或按摩擦剂也可减轻疼痛。5、牵伸肌肉的运动可减轻酸疼。牵伸肌肉可加速肌肉的放松和拮抗肌的缓解,有助于紧张肌肉的恢复。这种肌肉牵伸练习也为预防锻炼时的拉伤打下基础。6、做好锻炼时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准备活动做得充分和整理运动做得合理有助于防止或减轻肌肉酸痛。7.肌肉酸痛的原因是无氧运动使肌肉产生了乳酸,要消除,就要使血液循环,把乳酸带走。积极做有氧运动慢跑放松,晚上洗个热(温)水澡。
①体力疲劳。体力性疲劳又称运动性或肌肉收缩性疲劳。人在进行重体力劳动、大运动量锻炼,由于时间过长,肌肉过度紧张,生物能源消耗过多,就会使机体产生疲劳感。表现是全身或局部酸、软、痛、疲乏无力和“力不从心”。 ②脑力疲劳。长时间进行复杂的脑力劳动,血液里的葡萄糖、多种氨基酸耗量过大,引起脑的血流和氧气供应不足,脑细胞的兴奋、抑制失去平衡,生理功能低下,就会产生疲劳感。表现为头昏、目眩、头痛、记忆力下降、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等。 ③精神(心理)疲劳。此型疲劳本质上属于脑力性疲劳,但它接有较浓厚的心理精神因素和感情色彩。往往使人的精神(心理)活动处于一种混乱不安宁的状态。当受压抑的感情冲突未能得到宣泄时,就会在肉体上出现疲劳症状。此外润受强烈持久的精神因素刺激而引起心理上的扭曲和变态,也是引起心理疲劳的因素之一。 ④病理疲劳。研究发现,病毒感染可导致人体疲劳。其它疾病也会产生病理性疲劳。其显著特点是持续疲乏,且不易恢复。 消除体力疲劳的方法—— ①肌肉放松法。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良好方法。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后,可进行放松性慢跑,或轻轻拍打易疲劳的部位,或施用各种抖动肌肉的动作,都有助于肌肉的放松和消除肌肉的生理疲劳。也可用数分钟时间,坐下或躺下,从脚到头分段实施肌肉放松。 ②饮食补充法。含蛋白质、脂肪和丰富的B族维生素食物,如豆腐、牛奶、鱼肉类食物,可防止疲劳过早出现,多食水果、蔬菜和适量饮水亦有助于消除疲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