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油。这东西被包装成提高生活品质的必备品,并且还有助于缓解白领精英一天的工作压力,舒缓心情等等。其实,没有任何的科学研究表明香薰精油有对神经系统改善的作用,精油对于皮肤的改善作用也没有得到证实。而且,精油这东西,大部分人根本无法分辨好坏,而其价格区间也太大,例如AA网的薰衣草单方精油卖40多块人民币,比较红的阿芙精油卖200多,而高端的精油例如shirley price卖到差不多好几千一小瓶,这其间的差别,恐怕没多少人真的懂。
中产阶级本身就是一个消费陷阱。包括维持中产阶级的身份,做出的投入,相应的消费。中产阶级的车子,中产阶级的房子,中产阶级的衣服,中产阶级的鞋子,甚至包括中产阶级的老婆,中产阶级的孩子。为构建身份认同,而不断付出的一切成本,是制造焦虑的主要来源。老实讲,这些付出不见得是坏事,但如果沉醉在这些虚幻的认同当中,是永远无法获得自由选择的权利。
饭店油炸的鱼能不点就不点,因为这只鱼往往经历了。。。从一只活鱼,变成翻肚子的死鱼,变成两天的冰箱鱼,然后炸。。因为炸鱼能保存更久,就等于你吃的是一只僵尸,甚至已经死了20天了。然后,如果你在某景区某大河边上吃的鱼,往往是市里面带出来的,因为。市里面市场卖的便宜。洋酒就算像国外进口的,撕开一层,很可能下面还有另一层标签。
有钱人和穷人的消费观点都比较明确,有钱人什么都有钱买,买到本身不值那么多钱的东西也不在乎,有的是钱的人往往买到的不是东西,而是档次,一说这个东西价钱多少,瞬间档次就提高了。而穷人买东西也不用考虑那么多,没钱就专挑便宜的买得了,而且是用得着的才买,用不着的坚决不买,往往也不容易上当受骗。
打着胎教、早教、学前教育等名义的兴趣班、培训班。这些教育机构水平参差不齐,但低水平高收费的占绝大多数。家长付出的钱只是满足了自己心理上的需要,对于孩子的成长几乎没有任何卵用。换句话说,如果家长不是出钱而是好好陪孩子学习和游戏,那么起到的效果甚至远超过这些骗钱的机构。
比如工资涨了,是不是应该买个奢饰品包包犒劳一下自己了,否则同事聚会都没面子了。国庆黄金周去哪浪?新马泰?现在不去个卡普里岛(意大利)或者阿布扎比(阿联酋),发朋友圈都觉得丢脸。这些都是专门为中产阶级量身定制的消费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