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汁色泽灰绿,通体就是正宗的泔水味道。豆汁是以绿豆为原料,将淀粉滤出制作粉条等食品后的剩余残渣进行发酵产生的,具有养胃、解毒、清火的功效。老北京的早餐就是豆汁焦圈,民间有个说法:不喝豆汁算不上北京人。很多人都接受不了豆汁的味道,只有常喝的老北京人才能慢慢体会出其中的绝妙滋味。抿一口豆汁,咬一口焦圈,再来上点儿芥菜疙瘩丝,淋上花椒油、麻油或辣油。当然少数异地朋友也喜欢这样的味道。要知道,这可是当年老佛爷的心头爱!
面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补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为早餐或午点,很受百姓喜爱。面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卖。有诗说:“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 喝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法的。
灌肠在明朝开始流传。分为两种,一种为大灌肠, 另一种叫小灌肠。在吃的时候必须用牙签扎着吃,深受北京人民的喜欢。最初的灌肠是用猪大肠灌制进淀粉、碎肉制成的,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灌肠的制作工艺发生了变化,改用淀粉加上红曲和香料灌在猪小肠中成型。灌肠讲究用猪大肠中练出的油炸制,因此正宗的炸灌肠闻起来总有一股猪大肠的特殊味道。
北京传统风味小菜。老北京失传的点心和菜肴很多,但芥末墩儿依然保存了下来。芥茉墩儿是地道的百姓菜,一到冬天大白菜上市,老北京很多讲究的家庭都要做芥茉墩儿。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吃得油腻,换换口味,芥茉墩最好不过了,清爽、利口。如果受不了芥末的辛辣,着实会敬而远之。
拿之前备受嫌弃的五仁月饼来说吧,在几十年前那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因为那个时候物质没有现在丰富,更没有满大街的各式甜点、糕点店铺,正因为能获得的太有限了,所以就倍加珍惜。如今我们的生活并不缺乏食物,新的食物也一直在出现,于是就变得毫无吸引力。
麻豆腐和豆汁一样,相传早在明代初期就已成为北京城的专属民间特产。炒麻豆腐要用羊油、黄酱加上黄豆芽或青豆芽以及雪里蕻要炒至黏黏糊糊的,呈灰绿色,炒好后,将炸好的红辣椒油泼在上边即成,呈红、绿、黄色,口感香醇味厚,酸咸适口,别有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