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条关于丹麦生蚝泛滥成灾的文章迅速在网络上火了起来。丹麦驻华大使馆严肃地表示了对生蚝入侵的控诉,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担忧。不料,这泛滥的生蚝点燃了中国吃货们的高涨热情,纷纷表示不能容忍丹麦人民如此暴殄天物,愿意自备蒜蓉飘洋过海去救灾,将丹麦生蚝吃到灭绝。甚至连专家都表示,对于生蚝这种性情温和的生物,用“吃”来减少其数量在理论上确实是可行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生蚝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古巴的螃蟹大军又让我们操碎了心。幻想着生蚝和螃蟹鲜美的滋味,默默吞咽了几口口水之后,或许该正视“入侵”这个并不那么和谐的词了。生物入侵:不友好的外来客所谓生物入侵,简而言之,就是“听口音不像本地人”的外来客,而且这个客人并不是友好的客人。这里所谓的“本地人”与“外来人口”,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天敌,是维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入侵的生物,正是由于缺乏天敌的制约,往往呈现爆发式地生长,抢夺资源,压缩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甚至危及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可见,入侵生物指的是造成了有害影响的外来生物。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食人鯧事件”,让我们一度对外来生物过分敏感,甚至将我们从泰国、菲律宾等国引进的罗非鱼也冠以入侵生物的恶名。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能贸然给所有外地客都扣上“入侵生物”的帽子。因为如果能够正确地引入外来生物,这对于丰富生物多样性,丰裕人们的生活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胡萝卜、番茄、马铃薯等,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但它们让我们的餐桌更加丰富多滋,而不是带来什么害处。
被国人吃绝种的物种太多了,比如麋鹿,这个绝对是,现在国内麋鹿是从英国引进的。哪些物种会被吃绝,学过生态学的都知道,物种延续通常是两种策略:1,K对策,即少生精养,被吃绝种大部分是这一类生物。2,R对策,即多生,任由自然选择。比如大部分鲤科鱼类(所谓亚洲鲤鱼是也),把他吃绝种的可能性几乎为0.我这里有个例子,克氏原螯虾,也就是淡水小龙虾,原产北美,后来由日本传入中国,泛滥成灾,不可遏制。后来不知道怎么就刮起一阵吃小龙虾的风气,现在倒好,野生的小龙虾种群数量越来越少了,而且个体也在逐年萎缩。照这样发展下去很有可能灭绝,起码是控制住了小龙虾的灾情。这是我目前知道的唯一一个控制住外来物种入侵的例子。可见并没有推广价值。
我觉得其实理论上不可以,实际上是可行的。比如说在别的国家泛滥的小龙虾,都被认为成是物种入侵。我觉得要是在中国,还物种入侵呢,这点量,这些小龙虾一个夏天一只都不剩了。吃货们饱了口福,什么清蒸小龙虾,麻辣小龙虾,各式各样,给他来一种。那些说物种入侵的也不用头疼了。多么完美的结局啊。
在中国,吃货是一种很神奇的存在。什么都可以吃,无所不吃,还都能做的特别好吃。这就是一门学问了。真的觉得如果有一口大锅,这个锅足够的大。那么这些所谓的物种入侵就都不复存在了。不过这些东西的前提是可以吃。如果不能吃的话,吃货真的是爱莫能助了。因为不能吃的东西,对吃货来说一点价值都没有。
我们常说的入侵物种一般都是指野生的,很多都生长在环境恶劣的地方,就算抓来吃,也很容易出现重金属、寄生虫超标等问题,通常不允许在市面上随意销售。而正规市场能买到的牛蛙、小龙虾、非洲鲫等,基本上都是人工养殖的,喂的是安全无害的饲料。封闭洁净的养殖环境也不存在什么入侵的问题,除非把它们都放生野外。还有很多人问为什么不把在国外泛滥的入侵生物运过来,让中国吃货大快朵颐?除了前面所说的环境问题、以及好不好吃、能不能吃的问题以外,还得考虑一个运费的问题,你把南极泛滥的帝王蟹运过来,这运输保鲜的费用加起来都可以买不知多少俄罗斯帝王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