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爸爸(而不是妈妈)小时候的经历,甚至于爷爷小时候的经历,都会通过可遗传的方式留给子代,而且不是Y染色体这么简单哦~ 嗯很多人肯定已经知道了,我是要说表观遗传学。(先上观点:母亲对孩子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通常是把怀孕阶段环境的影响传给下一代,而对于父亲,他自小所受环境的影响,都会通过小蝌蚪传给下一代!)
克里克和中心法则
高中生物讲过中心法则,我们知道遗传信息回储存在DNA中,通过转录流向RNA,再通过翻译流向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主要的执行者。 但是呢,越来越多的研究都表明,遗传物质上的化学修饰,包含了和遗传信息一样重要的调控信息,对生物的发育,分化甚至疾病衰老癌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这些写在“字缝”里的信息,是可以遗传给下一代的。这种遗传物质序列之外的可遗传的信息,就是“表观遗传学”信息。 其实呢,表观遗传学就是生物对遗传法则的一个适应过程。达尔文告诉我们,遗传物质的变异是非定向的,随机产生的突变是否适应环境,要靠自然选择来决定。这个过程其实是蛮低效的,极端情况下,那些不适应环境的变异,是无法留下后代,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的,那他这一辈子不就是全然浪费了么。 然而,虽然DNA序列的变异是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即便能控制,你也不知道会带来怎样的表型结果,可是,遗传物质的化学修饰,往往就是由环境所决定的,可以看作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如果可以把这些修饰,也就是表观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那他不是从出生起,就更适应环境了么?
那上边讲了这么多表观遗传,它和题主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就在于——母亲对孩子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通常是把怀孕阶段环境的影响传给下一代,而对于父亲,他自小所受环境的影响,都会通过小蝌蚪传给下一代! 在小鼠实验里,如果鼠爸从小用低蛋白的食物喂养,用正常食物喂养的鼠孩子一生都会受代谢疾病的困扰,但是鼠妈小时候捱过的饿,则不会有相同的影响。
这是为什么呢?在生命进化的漫长历史中,环境的变化一般是比较平缓的,亲代如果处在营养不良的条件下,子代有巨大的可能也会营养不良。那生物的策略就是,用表观遗传信息把这个消息告诉子代,让他提前做好准备……这时候如果用正常的食物投喂它,反倒是营养过剩的结果了。 那有小伙伴要说了,表观遗传信息在胚胎阶段不是要重编程么?亲代的表观遗传信息是怎么逃过那些橡皮擦的呢?原来,精子偷偷把一些tRNA的碎片tsRNA传给了下一代,实验表明,很可能是这些RNA碎片(以及上面的修饰)充当了表观遗传信息的信使。 另一方面,如果鼠爸比是用高脂肪食物喂养的,子代也会一生受代谢疾病的困扰,这方面除了精子的tRNA碎片,应该还有其它的影响方式。 说一点体外话。 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很多小伙伴应该都知道Overkalix实验,Overkalix是瑞典北极圈附近的一个小镇,在瑞典还没阔起来的时候,那个地方经常会因为天气的原因导致饥荒,政府在当地进行了详细而持续的统计,记录了当地粮食收成以及居民膳食的情况。后来人们从这些统计,以及当地土生居民后裔的调查发现,如果爷爷(而不是奶奶)在小的时候吃的很多(overfeed),那他的孙子患代谢疾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对Overkalix的其它统计结果还有,如果爸爸十一、二岁之前就开始抽烟(before teenage),那它的孩子长大后超重的风险就会高很多。 其实呢,对于中国来说,60年那一代人简直是好得不能再好的低蛋白饮食样本了,而他们的子代,也就是我们,又是这许多年来第一代没挨过饿的中国人,为什么我们的父母饱受代谢疾病的困扰,为什么我们身边的人年纪轻轻就三高,为什么我们喝点凉水就长膘?是因为我们吃的太好了?恐怕爸爸们小时候挨过的饿,如今已经影响到我们了吧。妈妈不是没挨饿,而是从现有的研究结果看,并没有一个通道能把它的影响传递给子代~~当然,(由于某些非科学的原因?)似乎到现在还没有研究者用实验和统计数据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难道人体只有细胞核里才有基因吗?没人说线粒体基因吗?
线粒体DNA是线粒体中的遗传物质,呈双链环状。一个线粒体中可有一个或数个线粒体DNA分子。线粒体RNA是线粒体DNA的表达产物,RNA编辑也普遍存在于线粒体RNA中,是线粒体产生功能蛋白所必不可少的过程。线粒体核糖体是存在于线粒体基质内的一种核糖体,负责完成线粒体内进行的翻译工作。线粒体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介干55S-56S之间。一般的线粒体核糖体由28S核糖体亚基(小亚基)和39S核糖体亚基(大亚基)组成。在这类核糖体中,rRNA约占25%,核糖体蛋白质约占75%。线粒体核糖体是已发现的蛋白质含量最高的一类核糖体。
线粒体基质中存在的蛋白质统称为“线粒体基质蛋白质”,包括DNA聚合酶、RNA聚合酶、柠檬酸合成酶以及三羧酸循环酶系中的酶类。大部分线粒体基质蛋白是由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基质蛋白不一定只在线粒体基质中表达,它们也可以在线粒体外表达。 最重要的是:你全身细胞中的线粒体基因都来自于你的母亲哦。 母亲给儿女贡献了50%的遗传基因,对儿女遗传特性有着和父亲一样的影响力。“线粒体DNA”是只通过母系一脉传递的遗传基因,男性也能从母亲那里继承“线粒体DNA”,却无法将它遗传给自己的后代。 之前科学家们曾经认为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受精过程中只有精子头部(不含线粒体)进入卵细胞,因此精子中的线粒体遗传信息未能遗传下来,但是1996年的研究却证明精子线粒体也能进入,那么这些进入的线粒体去哪儿了呢?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以模式动物:线虫为研究对象,将线虫精子中的父系线粒体进行染色标记,然后观察受精后的情况,结果他们发现,来自精子的线粒体在受精后不久就被细胞自噬作用给吞噬了,而且研究人员还通过自噬缺陷型线虫进行了进一步验证,他们发现细胞自噬缺陷的受精卵中,父系线粒体和所携带的基因组能被遗传给幼虫。 线粒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吧?作为细胞的发动机,属于最核心的部分,体能智力都与其相关,这就是所谓的“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 生女儿好!特别是对妈妈来说,不然你的线粒体dna就失传了…损失太大了!!
当然不一样了。X染色体比Y长那么多,来自父方的X染色体能够携带更多的遗传信息,而且就算有隐形遗传缺陷也不一定发病(还有另外一条X染色体来挽尊),同时Y染色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还越来越短。因此生女孩(XX)比男孩(XY)好 (我也逃 ==== 逆路线逃回来补充一波)
1.所有染色体都是祖传的,只是Y染色体有办法在技术层面追溯回男性初号机,而其他染色体实现不了。但这不代表其他染色体就不是祖传的。什么?你说不能追溯就没有意义?你个直男生殖癌。
2.Y的编码基因数量是比X多啊,但是X的非编码区域比Y高了不知多少。这些非编码区域,可是被誉为隐藏生命奥秘的暗物质啊 [微笑]
3.真的有那么多人以为X-link失活是只失活一边亲本的染色体吗?玳瑁喵第一个表示不服啊喵~ (又逃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