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定义一下什么是高度白酒、低度白酒
还有一个就是酒的好坏应该是在同一个品牌不同酒度数之间的比较,若是不同的品质或品牌的酒进行比较就无法判断酒的好坏到底是品牌酒质的差异还是度数的差异。
根据现有分类 ,酒精度 40%以下的白酒称为低度白酒;40%~49%者称为中度白酒;50%~55%者称为高度白酒。
元代之前的酒都是发酵酒 无需经过蒸馏的度数都比较低在10左右,但都是从粮食发酵的,从元代发明蒸馏酒技术后度数一下子提升到五六十度,一直到七十年代中期我国的白酒都酒的度数都是在50度以上即高度 白酒。
七十年代中期,国家提出发展低度白酒。据“有关部门”说,发展低度白酒,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应、节约酿酒用粮、有利于身体健康、促进白酒行业科技进步。
那么问题来了,低度白酒怎么生产?传统白酒蒸馏出来的酒大都在60度左右(最高的度数可以达到70多度)。这要把酒变成30度、40度可怎么整?
专家们发挥奇思妙想,终于想到奇招:加浆。
说白了,其实就是往白酒里加水。为了听起来专业一点、高格调一些,所以改叫“加浆”,这种在民国时期被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却成为了八十年代的主流。
所以,低度白酒无论怎么生产,加水是必然的环节。不过,如果我们直接往原酒中慢慢加水,我们会发现,酒会变得很浑浊,有些加过水的酒甚至像饺子汤一样浑浊,不过这些问题难不倒我们的“砖家”,酒的浑浊问题很快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得到解决。
可是问题又来了——酒加过水后,又通过各种吸附剂、通过冷冻法、活性炭吸附法或者树脂吸附法来净化它,那么酒的味道也变淡了啊!肿么办?
很简单,为了让低度酒不失高度酒的风味,有良心的酒厂,会往酒中添加高级调味酒(宝贝级别,很贵的哦);没有良心的酒厂,那就是直接添加香精香料。
好吧,一斤酒终于变成了两斤酒、三斤酒,又“节约”了粮食,又“提高”了经济效应
综上总结一下 低度白酒低于40度的都是加水 降度 稀释过滤后,稀释的微量元素在酒的品质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名酒好酒都是高度酒的原因了,在人为添加酒中微量物质,有的加老酒,有的直接加香精香料,但无论如何都无法保证酒的原汁原味了,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到底是高度还是低度的好了。
白酒的度数,是指乙醇在酒里的含量,具体就是说100毫升酒里面乙醇的含量占比多少度数就是多少。
从身体健康的角度看,我的理解是乙醇含量越低对身体的伤害越小。但从口感和白酒长期保存保质分析,又是高度白酒好。白酒之所以无需在产品包装上标注保质期,就是因为质检部门认为酒精度在10度以上的白酒产品不用说明。
我自己的感受建议是,只要喝酒适量,喝的是纯粮酿造质量保证的酒,还是要喝高度白酒才有味道韵味,也只有高度白酒才可长期贮存收藏,而且是时间贮存越长越好。在这点上,我推荐我的53度酱香博物馆馆藏酒。
这个问题这样说吧,合格酒的指标有那些或者说主要指标有那些?肯定的回答是,度数、总脂、总糖、总酸、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辅助指标。这里想说的是总酸、总脂、总糖、以及度数的高低,对人身体是有害还是有益,他们各起的什么作用,搞明白了这个问题,你就知道高度低度那个人身体好了。65度酒的总量能有多少,要保证酒度数在65度以上且大量的投放市场,那就必须调一定量的酒精进去,低度酒我认为也不好,比如说,酒厂35度一下的酒基本上不接的,因为这里面杂醇,甲醛,总酸、总脂、总糖都会超标,因而会造成对人身体的伤害。
一般来说纯粮酿造的酒,酒体比较厚重醇和,纯粮酒把酒杯倾斜后慢慢回正,杯中酒会像蜜一样挂在杯壁上,所以一般通过挂杯与否来判断酒质好坏。 白酒的颜色分为无色和微黄色两种,大多数的白酒是无色的,但纯粮自然发酵酿造的原浆酒,或发酵期、贮存期较长的白酒会呈现微黄色,这也是正常现象。
个人建议:喝酒就喝高度酒,低度不能喝。
理由:低度酒多数是勾兑的。改革以前没有低度酒,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五花八门的酒,各种系列的酒应孕而生。所谓勾兑就是参了水而已。
高度酒度数高,应少喝为佳。适量少喝对身体有好处。医生也建议少喝对身体有益。
当然,最好是喝葡萄酒或老酒(放姜糖温着喝),对身体更好。
白酒一个高度为好,50度以上均是粮食酿造的美酒,虽然度高了一点,可是对人体健康没有过大的危害,但不能过量饮酒醉了就势必相反了;30、40度白酒生产,基本上是酒精勾兑的白酒,对人体各个器官有着一定的副作用,喝醉了那就对肝、脏、胃等都有害处,特别是最后酒精中毒等等,不省人事,严重的如不采取抢救,就会出现中风等。所以说,最好喝高度酒适中为好;低度酒最好少喝或不喝,以免过度饮酒导致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