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全羊”是东乡人招待贵客的隆重礼节。东乡人的“端全羊”,并不是将煮熟的全羊端在席上,而是按全羊的部位,脖子、肋条、前腿、后腿、尾巴渐次用碟子送上,较讲究的人家待客,有时还先把肺肝炒熟上菜,民间称为“客巴布”。“前头的客巴布比后头的肉香”,这是东乡族民间流传的俗话。
吃“鸡尾宴”。在东乡族人看来,鸡肉中最上的就是鸡尖。到东乡族人家做客,主人会根据来者的身份伺候客人。先是让座,让客人中的年长者坐中间上席,然后主人为客人沏上“三泡台”盖碗茶。茶过三巡,便有年轻人端上油黄酥脆的油香,接着是发子,炒菜,手抓羊肉,而最后一道菜,必定是鸡肉。
而东乡族人吃鸡,先请阿訇宰好煮熟后,按鸡的部位解成十三块。先把鸡的两只大腿、两个胯子、两块勺勺解下来,再把鸡翅和小腿剁成四块,鸡胸部的岔子肉剁成两块,还剩一块是尾巴骨,亦即鸡尖。
在将剁好的件子按客人的长幼尊卑依次而食后,主人会把鸡尖让给来客中最尊贵的客人品尝。被让到鸡尖的客人也不立即吃下去,而是夹起鸡尖要给自己认为有声望的人和同辈礼让。一般,席间客人互相礼让鸡尖是客套程序,增加了寒暄和谦让的热闹气氛。
东乡族把煮过羊的汤,则加精肉少许和各种调料,最后端上,也是求“全”。现在东乡族人已将这种吃法演变手抓羊肉,且走红全国。再如吃鸡,习惯分作鸡尖(鸡尾)、胯子(两块)、大腿(两块)、勺勺肉(两块)、叉子骨(三块)、翅膀(两块)、鸡头等十三块,长辈吃大块,小辈吃小块,鸡尖最为贵重,一般只有席间主客和年长者才有资格享用。
东乡族的筵席
东乡族的筵席也别具一格。每逢节庆,都要摆“古隆伊杰宴”,意为“吃面食”。主要食品有炸油香、麻贴(油花小馒头)、酥馓(大麻花)、仲卜拉(3公斤左右的白面蒸馍)、拉拾哈(刀切面)、锟锅子(果糖蛋奶馅料的发酵饼)、荞麦煎饼、芽尝、米面窝窝等。
此外,还要吃一种特制的美味可口的肉粥,和回族人爱吃的肉油饭相类似,东乡人称“罗波弱”,其作法是,在肉汤里放入小麦、青稞、蚕豆、扁豆、玉米和肉丝,煮成糊状即成,美味可口,若再泡上油香,就是东乡族的上等佳肴。客人来后全部上炕,主人负责招待而不陪吃。开席前由德高望重的老人致颂词,大家静心恭听,此为“告毕”;然后众人边吃边议,山南海北地聊天,此为“论”。客人的食兴与谈兴愈高,主人愈高兴,说明饭菜精美,客人满意,待客热情。
在黄土高原的尽头,洮河和大夏河的最下游与黄河刘家峡水库之间,夹着一块中间高、四周低平的土地。这里黄土山峦起伏,村落棋布,炊烟袅袅,层层碧绿的梯田旋上蓝天。黄河、洮河沿岸,绿树掩映,花朵喷香,渠水哗哗,庄稼繁茂,而东乡族人就是世代居住在这块黄土丘陵山地。
关于勤劳诚朴的东乡族人,人们知道得最多的可能就是肉质细嫩、不膳不腻、醇香可口、鲜美无比的"东乡手抓羊肉",但是在饮食方面,东乡族还有更多人所不知道的别具情趣的的鸡尾宴。
好客是东乡族人的美德,只要你是被邀请的客人,你就会感到东乡族人的热情、诚挚、豪爽和对贵客特有的尊敬礼节,这鸡尾宴就是反映这种礼节的典型例子。
到东乡族人家做客,主人会根据来着的身份伺候客人。先是让座,让客人中的年长者坐中间上席,然后主人为客人沏上"三泡台"盖碗茶。茶过三巡,便有年轻人端上油黄酥脆的油香,接着是发子,炒菜,手抓羊肉,而最后一道菜,必定是鸡肉。
东乡族人吃鸡,先请阿訇宰好煮熟后,按鸡的部位解成十三块。先把鸡的两只大腿、两个胯子、两块勺勺解下来,再把鸡翅和小腿剁成四块,鸡胸部的岔子肉剁成两块,还剩一块是尾巴骨,亦即鸡尖。
在东乡族人看来,鸡肉中最上的就是鸡尖。将剁好的件子按客人的长幼尊卑依次而食后,主人会把鸡尖让给来客中最尊贵的客人品尝。被让到鸡尖的客人也不立即吃下去,而是夹起鸡尖要给自己认为有声望的人和同辈礼让。一般,席间客人互相礼让鸡尖是客套程序,增加了寒暄和谦让的热闹气氛,但让归让,一般客人谁也不能接受礼让的鸡尖。在东乡族人的席面上谁要是吃了鸡尖,象征着他代表全桌客人,接受了主人的款待,说明他是主客,今天的宴席是为他的到来而准备的。吃了鸡尖的客人也感到被客人尊重的满足和骄傲。
关于鸡尾宴的吃法,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很早以前,有位东乡族人请外庄的一位头面人物和本庄的绅士来家中做客,没想到当时宴席上的鸡尖竟被本庄的绅士不客气地吃了,于是外庄来的客人当即拂袖而去,认为自己是贵客,鸡尖理应由他吃,结果被他人吃掉,意味着自己的人格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而生气离席。此事后来经德高望重者评理,最后以本庄的绅士拉双羊上门赔礼道歉,才算了结。由此可见,东乡族的鸡尾宴是一种十分严格和讲究的习俗,它说明东乡族人特别重视礼貌和自身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