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地道的回锅肉,该怎么做
回锅肉和宫保鸡丁是我拿手的两道川菜,拿手的意思,是和地道川菜馆的师傅比,也不让半分。
特别是回锅肉,较早接触也蛮有自信的一道。合格的回锅肉,口感外酥里嫩,肥而不腻。这两词,谁也可以讲,若真达到,非易事。一来看刀工,肉得不薄不厚,在二到三毫米之间。二来看火候,肉片炸炒到微卷,老话叫灯盏窝,逼出多余的油脂,外面酥脆里面软嫩,不能咬出一嘴油,也不能干硬。
调味方面,豆瓣酱是灵魂,用三年以上的,小火熬出红油。豆豉需口感软糯,不可太咸。另外,平衡口味的话,老派的方式加一些甜面酱。多次比对后,我用砂糖代替,让味道更分明。也是和多位食客交流,甜面酱和豆瓣酱混合,有些画蛇添足。
地道的回锅肉用猪臀侧的两条肉,叫二刀肉,肉质紧实,八厘米宽六厘米厚,肥瘦对半。普通猪的五花肉因为比较松散,做回锅肉不理想。如今饲养猪的二刀肉肥肉偏少,也差些意思。之后找到黑土猪的五花,膘厚又紧实,适合做回锅肉,唯一麻烦的是,买回来得拔毛。
肉的质量直接决定回锅肉的质量,这次我特意一早去集市,看着老板刮毛,割一块靠肋骨的厚实五花。
看一下准备的食材,黑土猪五花肉一斤,青蒜苗五根,豆瓣酱两勺,豆豉两勺,白砂糖一勺,姜三片,葱一段,花椒一抓。
豆瓣酱是四川一老牌,三年的,颜色暗红。豆豉挑不咸的,吃起来软糯不硬。
炖锅加冷水,放五花肉,姜葱和花椒十余粒。
开盖大火煮沸,然后盖盖转小火煮十五到二十分钟。
捞出静置,晾凉。
这时候把蒜苗切一下,梗斜刀切段,叶直刀等长。
蒜苗可解油腻,比起小葱味道更足,也更辛辣。梗和叶分开炒,梗一分钟不到,叶二十秒左右,用中火,不能靠余温。
分开装盘,待用。
切五花肉,很关键,磨一下刀。肉横着放,有利于掌握厚度。拉扯着往下切,注意别用力直刀切,也不是来回锯,而是轻柔地拉扯着往下切。稍微慢一些,找下感觉。以我的经验,只要足够细心足够慢,就可以切合格。因为我手快,这块肉切出三五片太薄或太厚的。
原料:五花肉300g,青蒜5根,料酒2大勺,葱一根,姜一大块,豆瓣酱一大勺,干豆豉0.5大勺,甜面酱一大勺,青红辣椒一共5个,生抽一小勺,糖一小勺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重庆人,爷爷是办席的厨师,父亲,母亲都得到爷爷的指点。从小妈妈做菜比较多,也属于妈妈当中做菜最好吃的了,完全没有因为她是我妈才这么说的意思。
但是不管是怎样,都没有听说过四川人做菜要用豆瓣酱以外的酱。都是到北京来了,才知道甜面酱这种东西。所以请允许我个人认为用甜面酱并不是正宗做法。我也很费解。
有卖相又好吃,一在于色泽,二在于味道
色泽是豆瓣酱炒出来的,味道是食材综合而来。
食材:带皮五花肉,蒜苗(我妈说原来没有青椒)
配料:盐,味精(川菜在于油多火大味精重,味精虽不好,用鸡精代替就失了川菜本味儿了),豆豉(豆豉有干的和湿的,最好选择没有汤的较湿的那种,比较容易把豆豉味儿散出来),白糖(回锅肉本来就是家常菜,家里随便能找得到的才是正宗的调料),郫县豆瓣(超市里面宋丹丹打广告那个,一定是郫县产的红油豆瓣),姜,蒜,花椒,老抽
做法:
1,冷水下五花肉(最好一大块下锅,不要切片),加姜片和几颗花椒(川菜去腥味儿也是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煮到筷子能插穿肉,捞起放凉水里面,让肉紧一下
2, 肉放凉了就切片,太饱了没有吃回锅肉的口感,太厚了吃一块就腻了。要切到刚刚好,抄后肉片的四个角能微卷的那种厚度,估计也就是1/2个iphone6的厚度
3, 蒜切沫沫,蒜苗洗干净切断(长度约1/2个iphone6的长度,因为手边就有iphne,只能用这个做参考)
4, 少量油,加热,筷子尖尖放进去开始冒泡泡了,加五花肉片进去翻炒,抄到肉微卷了(喜欢吃干点的还可以多抄一下),把肉铲出来或者拨到锅边边,中间放豆瓣酱,几粒花椒,蒜,炒香,炒出红油后,加入肉片进去搅拌,这个时候可以放调料了。老抽一盖子,豆豉,适量盐(豆豉和老抽都有咸味,没经验的尝过后再加盐都可以),味精,作重要的是用三根手指,抓一小撮白糖放里面。然后不断翻炒
5, 肉上色均匀后,加蒜苗进去翻炒。待蒜苗开始软下来,就出锅。
要知道加了泡椒的回锅肉味道简直是一绝。先将五花肉过水煮熟,切成薄片,越薄越好,好处晚点再说。然后直接将肉片下锅炒(不用放油!不用放油!不用放油!)
肉片本身就自带油脂,这样不仅能省油,还能让你少吃油。等肉微微卷曲,将肉呈出,(那种程度的肉既去了一点肥腻,还多了一点皮的焦香,因为切得薄,肉与有的亲密接触使得肉还多了几分韧性)下豆瓣和泡椒炒香(那一瞬间,香味扑鼻啊啊啊啊啊啊啊)
然后再下肉,翻炒几下。下切好的青椒丝和蒜苗(青椒能去腻,蒜苗经炒制过后会有种奇异的香味,会让你的回!锅!肉!美!味!无!比!)
再翻炒几下就可以出锅了。(绝对超级好吃,没有郫县豆瓣的回锅肉不叫回锅肉,没加泡椒的回锅肉不是我爱的回锅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