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是家里的大厨。不管是精致的食材还是下脚料,经过薛大厨的妙手改造,都能缔造出好吃到流泪的美食。我嘴唇上的“吃痣”就是我爸手艺最好的证明~
印象中,老爸用下脚料做过的美食有:
炸鱼鳞:东北有好多特别大的江鱼,刮了鱼鳞烧了了鱼肉之后,把剩下的大块鱼鳞洗净,裹上淀粉或是面包屑,进油锅炸至金黄,沥干油,装盘,就可以吃了。嫌没有味道的话就撒些盐或胡椒粉。酥脆,据说补钙。
肉汤面条:炖完肉或者骨头后锅里会剩下一些肉末和肉汤,我爸一般就加点水,在里面下点手擀面,搁点油菜豆角香菇之类的菜,煮面条。什么调料都不加,盛到碗里后可以加少许醋和自家炸的辣椒油。我经常大晚上的嚷嚷好饿好饿,我爸就去煮上一小锅面条,我跟我爸两人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吃着又热又辣的面条,我总是赞叹“老爸你太厉害了为啥一碗面条也能做的这么好吃等我回北京了吃不到怎么办嘤嘤嘤”。我妈每次都无法理解为何一碗普通的面条也能给我带来如此大的满足感。有的时候不止是肉汤,就是平时家里常做的炖土豆炖豆角炖蘑菇炖各种肉一顿没吃完的剩菜都可以拿来煮面条。
凉拌香菜根:说实话我不太爱吃香菜,但是我爸把香菜根过水焯熟,撒上捞汁酱油、醋、(好像还有盐),滴上几滴我姥姥从老家带来的小磨香油,拌成凉菜,我就觉得特别清爽美味。
肉夹馍:有时候做了太多排骨,吃不完或是肉吃了太多太腻,我爸就会让我把骨头剃掉,剃下来的肉剁成肉末,去市场买一个发面饼,中间划一刀不切断,用电饼铛稍微煎一下,把肉末夹在里面,比外面卖的肉夹馍不知道好吃多少倍。
鱼肉丸汤:过年的时候有条鱼特别大(忘了是什么鱼,基本没什么小刺),可能是在冰箱里冻了有点久,肉质有点老,清蒸或是红烧可能都不太好吃,我爸就把里面的大刺剃掉,把鱼肉剁碎,然后加点水淀粉反复揉按敲打,让鱼肉更有弹性。煮一锅水,捏成小丸子放进锅里,放点冬瓜块,煮熟,不需要放盐和味精,撒上葱花,滴上香油,很清淡的鱼肉丸汤就出锅啦。
炒饭:这个是我“最拿手”的了,不知道可不可以算“下脚料”。没吃完的炒菜(炖菜类不太适合)基本上都能被我放进锅里和上一顿没吃完的米饭炒成一碗饭。不过味道跟我爸做的就差的远了点。
好像还有挺多的,一时想不全。我爸总是可以把剩菜剩饭变着花样做成大餐。希望可以多回家尝尝老爸的手艺。
好的食材,可以做出珍品佳肴,这个自然是没有异议的,
但是废弃的下脚料,又何尝做不出美味呢,而且我也不是很清楚下脚料的定义是什么~~
说说常见的吧,
鱼骨是不是下脚料呢,应该不是吧,它可以熬汤,还可以炸了做鱼排,
猪大腿骨是不是下脚料呢,它可是好多高汤必备的原材料之一,而且骨髓也是受相当一部分人喜爱的,
剁椒鱼头不用说了吧,可能有朋友还会说只有特定的几种鱼才能做,不过好多鱼的鳃头肉比鱼本身的肉还要好吃有木有呢~而且做得好的酥鱼是完全可以从头吃到尾的,
要说鸭头的话,这九九辣鸭头吃起来怎一个爽辣的过瘾。。
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啊,中国的历史上,战争,瘟疫,各种天灾人祸,几乎就没有消停过,
并没有多少像今天这样物品供应充足,各种食材任挑任选的时期 ,
多数时候,都是粮食匮乏,青黄不接,那时候的人们,对待食物的感觉跟今天完全不一样,
须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拿到手里的食物,都会是害怕浪费一丁点,哪还有去再挑挑选选的,
好吃的地方,普通的做法就可以了,那些不好吃的地方,一定也要想办法也能去调和口味来吃掉才行,先人们发挥了各种智慧跟创造力,才有了现在的万千厨艺跟烹饪技巧,
总结就是,只有不合适的厨艺,没有不合适的食材,而食材,是没有上下高低贵贱之分的,区别只是在于做菜的那双手,他有没有把食物的本源,呈现出来。
大家对厨师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老板的标准是好厨师能起死回生,把死的做成活的效果。为老板增加毛利减少浪费!
食客的标准是希望对方能有超值的回报那种,表达起来也有些累!比如在路边吃个蛋炒饭会希望有个高档会所的环境要求,特级厨师的效果,最后路边摊的价格。
美食家的要求就是希望别太难吃太奇怪就行,待会还要编出七种口感八种风味。
我们厨师本身还是希望菜新鲜一点,料好一些。毕竟我们不是魔术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