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小行星的运行轨道的偏心率非常大。例如,希达尔戈星轨道的偏 心率是0.65,这意味着它在近日点时的距离要比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近 2/3,而在远日点时的距离要比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远2/3。它到太阳的最 大距离大约等于土星到太阳的距离。某些小行星的轨道倾斜比较大,这一点很容易观察到。有些轨道的倾 斜度大于20度,而希达尔戈星轨道的倾斜度高达43度。现在已经知道,以前所认为的这些东西是行星爆炸之后的碎片的说 法是错误的。由于那些轨道有着很大的范围,如果这些小行星以前是一体 的,它们不会变成现在的样子。根据现代的哲学可知,这些东西在开始时 就是现在的样子。根据星云假说理论,在很久之前,所有行星都是绕着太 阳运行的云状环,环中的物质变得越来越紧密,最后形成了星星。也许, 构成小行星的环不如其他环集中,所以才有了这些碎片。钱柏林(Chamberlin)和莫尔顿(Moulton)的星子假说(planetesimal hypothecs)认为,比大行星小一些的星星的相互撞击形成了这些小行星。因 此,有些星星的轨道原本不是接近圆形且有些偏斜的轨道,而是进行了多次撞 击形成的。“半成品说”理论认为:大约在46亿年前,太阳系刚刚形成时,太阳 系中的天体是由一团星云凝聚而成的。在凝聚过程中,一部分凝聚成了大 行星,另一部分分散在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构成了小行星带。
拉普拉斯方法 第一个正式的轨道计算方法是牛顿提出的。他根据三次观测的资料﹐用图解法求出天体的轨道。哈雷用这个方法分析了1337~1698年间出现的24颗彗星﹐发现1531年﹑1607年和1682年出现的彗星是同一颗彗星﹐它就是有名的哈雷彗星。在这以后﹐欧拉﹑朗伯和拉格朗日等人也在轨道计算方面做了不少研究。拉普拉斯于1780年发表第一个完整的轨道计算的分析方法。这个方法不限制观测的次数﹐首先根据几次观测﹐定出某一时刻天体在天球上的视位置(例如赤经﹑赤纬)及其一次﹑二次导数﹐然后从这六个量严格而又简单地求出此时天体的空间坐标和速度﹐从而定出圆锥曲线轨道的六个要素。这样﹐拉普拉斯就将轨道计算转化为一个微分方程的初值测定问题来处理。
理论上说是有的,比如说火星和木星之间小行星带,那里面上万颗小行星不是饶着太阳转吗?所以说它有自己的轨道。
就象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他们本身就受到木星和火星的引力作用,加上太阳的影响,才会那么稳定的旋转。
当然有自己的运行轨道。有编号的小行星都能查到轨道根数。虽然它们的轨道比较容易受影响,但是通常情况下由于 大行星
小行星没有自己的轨道,因为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很不稳定,它们没有固定的轨道。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的体积很小,和容易受其他大的行星的影响。因此小行星经常会撞击其他行星,而大行星有它们固定的轨道,一般是不会碰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