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里的油泼面确实是没有吃过,陕西的面食也确实是非常的多的,biangbiang面(好像一般都会用拼音来代替这叫法)、岐山的臊子面,想对来讲这两大面条确实是非常的出名,也可以说是陕西面食或面条中的代表。而对于杨凌蘸水面、靖边的剁荞面想对来说就不是特别的游名气了,而那个荞面在陕西好像也不叫荞面,当然对于那名气非常大,又能管饱的肉夹馍和羊肉泡馍更是听着想去品尝一下的。以上是我作为东北人生活在四川成都20来年,今年过年的 时候去过一次西安以前的感受和评价。今年去了之后,确实是吃了不少的面食,biangbiang面确实面条够宽、碗够大,汤够香。羊肉泡馍 ,点完一碗羊肉泡馍确实一开始不知道要用手一点点的掰开放在碗中,哈哈哈,一开始还不知道为什么都在掰馍,但吃了后确实觉得不是特别的好吃,有点不太习惯。肉夹馍吃了好几个,有正宗的牛肉的,。越有猪肉瘦肉代替的。 还有什么猪蹄面、西安的柿子饼。总体来讲,面食挺贵,相对于我生活在成都而言,一般二两就能整饱,在西安好像没有这种说法,就是一碗。味道可以,其它的就没怎么品尝了,可以后面再去常常。
辣子一道菜,盆碗分不开,面条象裤带,陕西八大怪里有三怪就和这盆面有关,体现出了陕西人有多爱吃面。提起陕西的面,许多人第一反应是粗瓷大碗里宽宽的面条上铺满了热菜籽油泼过的红辣椒面,挑起一根可以举过头顶,是老陕的真实写照!白嘉轩进西安城,肩上背着褡裢,里面就是一路上的盘缠,马车上的便是要卖的粮食,他正从街上走过,沿街两边都是卖饭的吆喝声。有卖葫芦头的 ,卖凉皮肉夹馍的,还有卖扯面的。“余为座上课,举箸食汤饼”,老陕的待客之道少不了一碗油泼面。电视剧中的镜头里许多都是在吃面,尤其是仙草做的那一碗油泼扯面,青翠小葱、红红辣面,泼上热油的一瞬间,香味都能飘出屏幕,并且油泼面多次出现在这部电视剧当中,许多人记住了老陕的这碗油泼面。据说在陕西关中地区,新媳妇过门第二天家中的长者要把村上有头有脸的人物请到家中,让新媳妇给擀上一案子面吃,这案子面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新媳妇将来在婆家的地位,可见陕西人对这碗面的重视。香草做面做的好,所以在婆家的地位也就高,当然更多的还是白嘉轩的爱。
如果说臊子面像关中女子的细腻和温柔,蘸水面则具有关中汉子一样的粗犷豪放,面白薄筋光,汤汪蒜辣香,汤面分盆装,越嚼越觉香。说的就是咱老陕的蘸水面。蘸水面是论根卖,宽度可达5、6厘米,长一米左右,食用时以大面盆盛之,与菠菜等同烹,谓之“清清白白”。每人有一蘸汁碗,调以蒜苗等及五味佐料,食之味美留香。汤汁适中、油而不腻、筋而不硬、香而不浓、蘸而不淡、光滑爽口...无论是考究的面还是忒色的汤汁,都是构成这碗美食的必备素材。
浆水面,是以浆水作为汤汁的一种酸汤面条。每到烈日炎炎、高温酷暑季节,关中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做浆水。人们从田地劳作归来,吃上一碗浆水面,顿感清淡味醇,爽滑可口,醇香醒神,余味悠长。陕西人吃饭讲究,但“浆水”制作方法简单。把小缸或小坛清洗干净,放入芹菜,再倒入不沾油渍的纯净面汤,然后密闭放在30度以上的高温中,发酵三五天,其味变酸,口感纯正,没有怪味,这样就做成了浆水。
biang biang面,也叫裤带面,在面的家族里,它是众望所归的老大:有最大的个头,最多的笔画,用最大的碗,也最大限度的填满对饱足的定义。一寸多宽的面条,在扯面师傅的手里欢快起舞,biangbiang地击打着面案,再截成一段段的投入滚开的大锅中,两沸即成,洁白如玉的面条,配上绿色的小青菜、西红柿鸡蛋臊子、肉块,撒上鲜红的秦椒面和碧绿的小葱,热油一泼,香味四溅。
“薄如纸,细似线,下到锅里戏秋千,盛到碗里莲花转,柔软口感,饱了也要加三碗。”这首歌谣是我们陕西子弟童年传统节目,没有人不会唱的。正宗的“臊子面”不仅以“酸、辣、香、薄、筋、光、煎、稀、汪”九大特点享誉陕西,而且以独特的食俗将三千多年的祭祀礼仪保留传承到今,堪称美食里的活化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