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老舍先生的文笔我觉得我太贴近生活了,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
众所周知,清代戏剧家李渔的著作《闲情偶记》中有大量的写诗做菜文字。他曾经把一种叫蕈的香菌与莼菜、蟹黄和鱼肋拌在一起做成羹,号称“四美羹”。李渔的朋友在品尝之后都叹息地说:吃了这个东西,恐怕以后再也找不到值得下筷子的菜了。
众所周知,清代戏剧家李渔的著作《闲情偶记》中有大量的写诗做菜文字。他曾经把一种叫蕈的香菌与莼菜、蟹黄和鱼肋拌在一起做成羹,号称“四美羹”。李渔的朋友在品尝之后都叹息地说:吃了这个东西,恐怕以后再也找不到值得下筷子的菜了。
朱自清在《冬天》里这样描写,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 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能把一盘麻辣豆腐说的这么翔翔如生,确实厉害。
吃,不仅是为了满足口福,在中国文人笔下和人生经验中,还有所寄托。最著名的例子当然是文坛奇才金圣叹,他被押赴刑场,即将行刑砍头之际,笑谈生死,对儿子说:“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大有火腿滋味,此法一传,吾死足矣!”。
宋时期的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苏东坡贬官黄州时,写下《猪肉诗》一首: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