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的《目送》中,被广泛传播的一段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当年读这篇文章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却是开篇。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维多利亚小学大概是在德国,或者香港,在龙先生的文章中大概可以推断出来。我们普遍少见“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这样的景象吧?于我,是心向往之,所以才特别记得。小时生活在农村,倒是见过邻家的枣树如“满园春色关不住”般出墙来,也在舅舅家承包的苹果园里品尝过最甜美的果实,这样的风景勉强算是“亲历”过。最近读到些关于不文明游客的报道,忽然想到游客是因为“少见”,所以“多怪”。
我以前工作的工厂里有棵樱桃树,在维修车间门口。每年春天,花开满树绚烂之极,四、五月份就结出青青的果实,但似乎从来没有人吃到过樱桃,因为等不及樱桃成熟就被采摘一光。摘下青涩樱桃果实的人应该都是厂里的工人,明明采摘时知道那果实还不成熟不能吃,大概是本着“不摘白不摘、再不摘就没了”的心理吧,我记得自己当年还专门写过一篇名为《你吃过XX厂的樱桃吗?》的稿子投给厂报,忘了是否“发表”过。那是厂里唯一的开花的树,是我对那家工厂关于树的唯一的记忆,如今那棵树随着拆迁早已不复存在,却生长在我的记忆里,有美好有遗憾。
现在我所在的公司门前是个小花园,沿街有个小小的只有几平方的荷花池,每年夏天也会呈现“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荷塘景象。在批发市场的闹市里有这样一池荷花,如“木秀于林”,常常被“辣手”采之。也许一夜之间,池中便只留“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花茎,除了池中央“辣手”无法触及的地方,荷花出水很高,“如刚出浴的美人”……
昨晚散步到公园附近,一棵紫叶李花开得正热闹。花事吸引了一家四口中的爸爸,他居然费力跑到树下拉扯下一个枝桠,压低到女儿的高度,显然是叫女儿过去“亲自”折断……我掏出手机准备拍照的动作显然制止了他们……也想起春节期间去三峡人家,南方花开早,那时江边玉兰花已经绽放了,有个游客居然折了枝花拿在手里走了一路,我“恨恨地恨恨地”鄙视了他一阵,拍了一张他拿着白玉兰花枝的照片,想发到网上吐槽一下,又觉得是那么无力。便也罢了。
如果我们生活的环境是树木成林、花团锦簇,如果风景就在身边,这个春天,会有每天数十万人涌到武汉大学看樱花吗?会有大妈或大叔摇晃树木只为营造“落花意”拍照,还振振有词“花早晚会凋零”吗?从前的工厂的工人会等不及樱桃成熟吗?门前荷花会被人在月黑风高夜“偷”走吗?……也许,正是因为少见,所以“多怪”。
目光炯炯聊职场,内心温暖谈人生 【丁是丁】ID:dsd5555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