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有个最好的哥们阿南,用过彼此的毛巾,睡过一张床,平时里无话不说,不论是上课还是下课,我俩永远都在同一个轨迹。再后来,我们高考后各奔前程。毕业宴上喝得七荤八素说着不诉离殇,KTV吼着心里有苦你对我说忙着散场。大学里的日子,我俩的际遇虽已迥异,但也不是没有联系。我会和他说,今天打球碰到一哥们总爱单打坑的一逼可真像你。他会告诉我,前几天碰到了喜欢的姑娘这会儿失魂落魄不知如何是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倾诉欲变得越来越少。或许是因为生活里的烦恼渐多,不愿给老友多一份情绪的消耗。又或许是,能够与你风雨同舟,分享生活的人,有了更近距离且合适的对象。电话越打越少,朋友圈里看不懂的内容只好点赞,各自的风景与羁绊,不同的兴趣与发展,遥遥的把我们隔在了不同时空。
原因很简单,不能时刻在一起的朋友,无法分享当下发生的事情,又不能什么都事无巨细的报告人远方的人。假如你在苦恼,身边的人多多少少知道为什么,可如果你要找远方的朋友倾诉,还要从头到尾的复述,而她有可能在忙,没时间仔细听完。而她找你的时候,你也可能在做要紧的事,把电话关了静音。渐渐的,大家有了身边可以倾诉的朋友,恋人,当聊天变得越来越少的时候,朋友也许还能提及就觉得温暖,见到就很安心,舒服,但是关系变淡了也是真的了。不过那又怎么样呢,有缘陪伴一起走一段路,分享那时的风景,已经是最珍贵的事了。不得不在分岔口告别时,认真的说再见就好了。想起她们,我能想起我漫长又转瞬而逝的青春岁月,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与傻事,她们曾与我郑重的分享,热烈的笑,认真的哭,多好。
或许是分开太久,没有共同的生活圈子,或许是忙忙碌碌了很久,错过了很多次该有的相聚,又或许只是彼此身边的人越来越多,多到彼此变得不再那么不可替代,这些统统都可以成为朋友疏远的理由,但是我认为不是最根本的理由。我试过和好几个人,从前有过一段很要好的时光,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在渐渐成长,按照所有故事的发展桥段,我们终于走向了分叉口,挥手再见。往后的日子没有一起生活的圈子,但是每每到相遇的时候,聊起天来即使有些许费劲,也毫不陌生。因为我们都知道,没有共同的生活会让我们不再像从前一样,无需过多地介绍背景故事便可以默契地聊起想要的话题。所以我们久别重逢之后只会轻描淡写地聊起很多东西,只分享欢乐,只聊我们共同感兴趣的。
朋友间关系变淡是因为没有了共同的生活环境。友谊存在的基础是共同的生活环境,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所以上学的时候最好的朋友大多是同学,工作以后最好的朋友大多是同事,关系好很大程度是因为能天天一块学习工作、一块吃饭。就算毕业、跳槽以后会有一段时间还联系,但关系慢慢就会变淡。可能会有几个大学同学和同事关系一直保持着,那是因为大家还在同一个行业,工作生活上还会有些交集。这是正常现象,也没什么好感慨的,有了新的生活就应该有新的朋友,不要老活在过去。就算好久不联系了,过年回家遇到同学聚一聚,或者好久不见的同学来出差招待一下,都是很值得高兴的一件事,友谊虽然变淡了,但它还在。
读大学的时候,我也和同宿舍的女孩成为闺蜜。漫长的青春时光,我们用一副耳机听许巍,我们一起在图书馆读小说,她失恋的时候,我陪她在学校门口的酒吧喝啤酒,听人家弹一首一首的钢琴曲。后来我们毕业,分隔两地,开始我们还会经常会打电话,随着菜鸟的工作忙的昏天暗地,联系越来越少。有时候她半夜打电话给我,讲起她无法忘记那时的男友,我则在电话这头耐心的倾听,帮她分析为什么我们都回不去了。再后来,她找到了那个对的人,结婚,生子,不再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我们的通话可能变成了一年两次。
那时候我们一起逃课,看小说,讨论帅哥,她帮我打饭,和欺负我的人对骂。一起体能训练的时候,手拉着我跑完十公里。我站在三米跳板不敢跳的时候,她张开怀抱在下面接着我。我们一起吃饭,睡觉,逛街。富的时候一起被打劫过,穷的时候一起坐车逃过票。后来,她去了上海,我没有。她说,一起去大城市吧,那里的人都和我们不一样的,我一定要在那扎根。我说,那里有什么好呢?霓虹深处有个知己人么?我们谁也没说服谁。再见面,早已形色匆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