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生态系统是指在中纬度地带大陆性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由多年生耐旱、耐低温、以禾草占优势的植物群落的总称,指的是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生产者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保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草地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系生态平衡、地区经济、人文历史具有重要地理价值。总观世界草原,虽然从温带分布到热带,但它们在气候坐标轴上却占据固定的位置,并与其他生态系统类型保持特定的联系。在寒温带,年雨量150~200mm地区已有大面积草原分布,而在热带,这样的雨量下只有荒漠分布。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是影响草原分布的决定因素,低温少雨与高温多雨的配合有着相似的生物学效果。
草原处于湿润的森林区与干旱的荒漠区之间。靠近森林一侧,气候半湿润,草群繁茂,种类丰富,并常出现岛状森林和灌丛,如北美的高草草原、南美韵潘帕斯、欧亚大陆的草甸草原以及非洲的高稀树草原。靠近荒漠一侧,雨量减少,气候变干,草群低矮稀疏,种类组成简单,并常混生一些旱生小半灌木或肉质植物,如北美的矮草草原、我国的荒漠草原以及前苏联欧洲部分的半荒漠等。在上述两者之间为辽阔而典型的禾草草原(图12—7)。总的看来,草原因受水分条件的限制,其动植物区系的丰富程度及生物量均较森林为低,但显著比荒漠高。值得指出的是,如与森林和荒漠比较,草原动植物种的个体数目以及较小单位面积内种的饱和度是相对丰富的。
草原动物区系很丰富,大型哺乳动物和稀树草原上的长颈鹿,欧亚大陆草原上的野驴、黄羊,北美草原上的野牛等,还有众多的啮齿类和鸟类,以及丰富的土壤动物与微生物。草原的净初级生产力变动较大,对温带草原而言,从荒漠草原0.5 t/(hm2.a)到草甸草原15t/(hm2·a);热带稀树草原生产力高一些,变动于2t/(hm2·a)到20t/(hm2·a)之间,平均达7t/(hm2·a)。在草原生物量中,地下部分常常大于地上部分,气候越是干旱,地下部分所占比例越大。值得指出的是,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常达很高数量,如加拿大南部草原当植物生物量为434g/m2时,750px土层内土壤微生物量达254g/m2;我国内蒙古草原土壤微生物的取样分析结果也与之相近。
根据草原的组成和地理分布。可分为温带草原与热带草原两类。前者分布在南北两半球的中纬度地带,如欧亚大陆草原、北美大陆草原和南美草原等。这里夏季温和,冬季寒冷,春季或晚夏有一明显的干旱期。由于低温少雨,草群较低,其地上部分高度多不超过1 m,以耐寒的旱生禾草为主,土壤中以钙化过程与生草化过程占优势。后者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其特点是在高大禾草(常达2—3m)的背景上常散生一些不高的乔木,故被称为稀树草原或萨王纳(Savanna)。这里终年温暖,雨量常达1 000mm 以上,在高温多雨影响卞,土壤强烈淋溶,以砖红壤化过程占优势,比较贫瘠。但一年中存在一个到两个干旱期,加上频繁的野火,限制了森林的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