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打抽丰?
作者:子凡shine
打抽丰也可以写作打秋风、打秋丰。原意为彼处丰稔,前往抽丰,后泛指利用各种关系和借口,向缙绅或有钱之人索取财物与馈赠的行为。
过去官府的衙役,总在秋风乍起时,以做棉衣为名,向富户募款,所以“打抽丰”一变而为“打秋风”。
靖江郭令的《辞谒客诗》中有“秋风切莫过江来”之句;
《永宪录》卷三记载:“有无厌之辈,一遇门生升授外职,老师、世兄以及同年、故旧探望索取,名曰:抽丰”;
明代江盈科的《雪涛谐史》记载:“一士人好打抽丰。其所厚友人,巡按某处,逆其必来。阴属所司将银二百两,造杻一副,练绳一条,用药煮之如铁。其人至求见,辄怒曰:‘我巡案衙门是打抽丰的?可取杻、练来,解回原籍’”;
可见人们对于打秋风是充满了不屑和鄙夷的排斥态度。
但具体的情形又各有各的不同:的确有的人是游手好闲惯了,企图不劳而获,以此谋生。他们东游西逛,摇唇鼓舌,曲意逢迎主家。
例如在《金瓶梅》里有一段西门庆热结十兄弟,西门庆是当地富户,有九个人和他来往密切,应伯爵,谢希大、花子虚、祝实念、吴典恩、云理守、常峙节、卜志道、白赉光。这些人称兄道弟,沆瀣一气。这应伯爵会双陆棋子,会踢蹴鞠,公子少爷的游戏,那是件件精通;谢希大会玩琵琶,手艺不错。他们有一个称呼叫做“帮闲”。就是整天就是跟在一些有钱人后面,说些好话,讨那些大款欢心,白吃白嫖,由冤大头请客。西门庆就是那个冤大头。
但是,还有的人打抽丰是确实生计无着,凭借某种关系求得帮助。例如《红楼梦》里的刘姥姥。第三十九回写道:“平儿答应着,一径出了园门,来至家内,只见凤姐儿不在房里。忽见上回来打抽丰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坐在那边屋里,还有张材家的周瑞家的陪着,又有两三个丫头在地下倒口袋里的枣子倭瓜并些野菜。众人见他进来,都忙站起来了。”
刘姥姥是个积年的寡妇,依傍着女儿女婿过日子。女婿王狗儿家祖上做过一个小小的京官,因此王狗儿养成了游手好闲的毛病。寒冬将至,家里冬事未办,刘姥姥便想到了到贾府打抽丰的主意。
按她的想法:贾府拔根汗毛比腰还粗呢。果然第一次得了二十两银子,够庄户人家过一年了。当然刘姥姥并非“无厌”之徒,只是因为家贫,又有一层与贾府拐弯抹角的亲戚关系,故上门来寻求救助。
刘姥姥有着一副知恩图报的侠义心肠,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刘姥姥家加别无长物,便将蔬菜瓜果挑尖儿装了两口袋给贾府送来。这一次刘姥姥种瓜得豆,收获了意外之喜,因为她投了贾母的缘,自然获得了更加丰厚的回报。
说起刘姥姥打抽丰,很多人大概存在着误解,以为打抽丰就是乞讨的意思。事实上打抽丰和乞讨还是有区别的,是需要凭借一定的关系或者技能,获得主人的馈赠,关键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双方都是付出的。
在明清时期打抽丰风气很盛行,成为一种风行一时的社会现象。主要是指一些落魄文人,凭借着某些特长,出入士大夫官吏府邸,以求得到钱财上的馈赠。一般说来,达官贵人需要文人来装点门面,附庸风雅;而落魄文人往往生活清贫,需要一个谋生的渠道。
明末清初的戏曲家李渔也经常打抽丰。李渔善于写传奇剧本,后来建立了戏班,家里上下几十口人,生活经常处于困窘状态。因此,他便和一些官吏往来,求得保护与馈赠。
李渔为他们赋诗撰联,谈文说艺,度曲演戏,设计园亭,把他们的书信文案选编出版。李渔具有出众的才华,又善于交游,因此,他“混迹公卿大夫间,日食五侯之鲭,夜宴公卿之府”,经常获得丰厚的馈赠,为他的文化活动,写传奇,拍演剧目,出版书籍提供资金保障。
《红楼梦》里贾政身边也有这样一批清客相公:詹光、单聘仁、卜固修等等。因此,打抽丰的意思原指那些依附于达官显贵的落魄文人,是男人世界的一个称呼。这里将刘姥姥的行为称为“打抽丰”是一种类比。
打抽丰也并不都是丢人的事情,“我以这才换那财,两相情愿无不该”。有时候也是一种彼此之间各得其所的平衡状态。
“打抽丰”就是打秋风,虽说是男子行为,但用在刘姥姥身上同样合适,因为刘姥姥去贾府的目的就是想获得一些金钱、财帛和好处,让自己的生活有点起色,而这也正是打抽丰的意义所在。
所以打抽丰用在刘姥姥身上,只是换汤不换药,为着同样的目的做着同样的事,不过是换了性别。
之所以打抽丰的是刘姥姥这样一位女子,这与她的家庭状况有很大关系。
她家里只有女儿、女婿和一个外孙,因为常年未与贾府往来,女儿、女婿都没有见过贾府里的人,如果让女婿去打抽丰,自然是太过于唐突冒昧。
只有刘姥姥这位与贾府有过交集的人再次登门,才能让贾府接纳,这也是为了让他们从中获得利益的愿望更加容易实现。
而且刘姥姥不是自己去的,是带着外孙板儿一起去的,虽说她是女子,但外孙却是男子。
板儿固然年幼,但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板儿仍旧占有着很重的分量。刘姥姥把板儿带着,说明她家也是来了男人的,她这么做都是为了外孙。
由此可见,表面上是刘姥姥在打抽丰,实际上是刘姥姥借了外孙板儿的性别,这样的打抽丰也是很正常的。
因为刘姥姥家没有顶用的男生了。刘姥姥丈夫早逝,她和女儿姑爷一起生活,家中两个男子就是姑爷和孙子,可是姑爷是个甩手掌柜不管事,孙子又还年幼,更不可能让女儿出去抛头露面,那就只有自己拉下这张老脸,去贾府求求救济。
其实“打抽丰”本身是略带贬义的,不过曹雪芹把它放在刘姥姥身上,不是想批判刘姥姥不要脸面,以乞讨度日。
是想突出刘姥姥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底层人民贫苦的生活状况,印衬出贾府的繁花似锦。
像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时,只见了王熙凤一个人,就得了二十两银子和其他的一些小玩意,对于贾府来说二十两银子只是九牛一毛,估计王熙凤自己就能拿的出来,但是对于刘姥姥来说这就是一家人一年的生活费。
另外刘姥姥也不是只知道索取的无赖,第二年就拉着自家地里的新鲜蔬菜来送给贾府,可见“打秋风”只是刘姥姥的无奈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