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作品其实挺明白的,一点也不隐讳啊。不知道你是哪年生人,我虽然八零后我还是挺理解的。第一,当时社会效率低下,各级部门都很怠政,又是改革初期,很多事情有法无例,办不了。其实到现在这个风气也没有变。不过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电子化、网络化,自然效率大幅增加,用人的地方变少了而已。实际上现在还不如八十年代呢。第二,领导学倒口是个普遍规避风险的方法,这样领导显得官小,滑稽,像地方官,感觉上不是直指上层的。如果用普通话学领导,不大官腔不像,一打官腔特别显得讨厌,角色不可笑而可恨,政治上又不过关。第三,这段作品在梁左的作品里不算一流,但是比一般的作品还是强。而且我没看过原剧本,不知道春晚见到的已经是改了多少手的了。不过梁左先生的一贯优点——语言幽默、结构完整、精炼准确、骂街不愣等等都在。算是不错的作品。可能是这个题材比较温和,不利于发挥。类似的《多层饭店》、《石厂长》这种也都是挺好但又不算特别好。梁左同志运用了灵活且生动的写作手法,活灵活现地描绘了社会急剧转型期的众生相,同时认真地表露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为短短十几分钟的相声赋予了深刻的主旨和丰富的内涵。就这段相声,哪怕不可乐,我都有兴趣认真看下去。因为现在再想听这么厚味的相声,太难了。
第一,讽刺的是当时时期由于制度不全,责任不明,导致发现问题隐患时人人觉得事不关己,无人提出问题,言路闭塞;出现问题互相推诿,互相扯皮,然后为了躲避责任,在各自领域对问题做出解决方法,显示出自己有了解决问题的行动,但根本没做到问题点子上的情况。出个问题,开会研究,大家都有责任,等于大家都没责任。这情况现在也很多。第二,倒口在相声里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区分人物,更利于表达。相声是语言叙述,没有其他的区分方式,用口音来区分是非常主要的方式。《纠纷》里面,丁文元王德成和警察同志,再加上叙述者,四个人通过口音声调不同来区分。《电梯奇遇》里面人物更多,如果都是一个口音,观众没有画面感,表达效果会打折扣。另外信老板说得也很重要,减轻一些敏感反应,因为所讽刺的东西在社会上太普遍了。第三,关于这段好的地方,技术层面很多,情节展开,衔接,包括“我早就知道要出事,我看半天了我就是不说”这种技巧的应用,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姜昆的风格很适合这种叙事型的相声,唐杰忠的稳定也给这段一头沉到几乎可以改单口的相声增色不少,具体说起来就多了,就怕我这种外行越说越离谱,就不一句一句分析了。
个人感觉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是新中国相声小品的巅峰期。八十年代高英培、马季、姜昆、冯巩等等都有很多深刻讽刺社会现实的作品,贴近生活、脍炙人口,哪怕是偏调侃偏纯粹表演的相声(比如刘文亨的作品)等,也都是精品,当时大部分相声演员的巅峰期也都在那个时期,以至于春晚的相声都可以有经典。小品的巅峰期略晚于相声,但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相声质量开始滑坡的时候,小品接过接力棒,记得当时综艺大观随便一个小品,就能秒杀现在春晚所有语言类节目之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