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也讲不出写作的初衷,只说说三辆公交车。”
这是青年作家孙一圣在新书《你家有龙多少回》的自序《日常的报复》中的一句话。
公交车上的聋哑人、烧坏的脸、看广告纸的大妈,击中了他,于是洞开了写作的法门。
在文学上,我没成就,比不得他。但我也想谈谈安放在我心里的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通过侧面和某种介质的折射,能让我看到关于写作的某种不可言说。
2.
第一个故事,其实是一个笑话。
老张对老王说:“老王啊,我跟你说,我今天可算是见了两个无聊的人。”
“怎么无聊了?”
“那俩家伙,因为一个公车座位,从车上吵到车下,从早上八点,吵到下午五点,把我给乐的。你看,我还拿手机拍了几段视频。”
“你看两人吵架居然看了一天,你他妈才是真无聊。”
故事结束。
写一个人的无聊,到底要怎么写才能凸显这个人真的很无聊。无疑,上面这个笑话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在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
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的无聊时,不在她身上着墨,而是写她怎么观察街道上的行人;听教堂的钟声;看商贩往来及树叶蹁跹。叙述絮絮叨叨,越事无巨细,越能凸显她的无聊。因为她要是有事所作,不会花费一天又一天的时间去看那些无聊的人走过,听钟声响了几次。
这就是写作技巧。不着一墨,却处处不离其宗。(当然,这只是《包法利夫人》的冰山一角,我目前最喜欢这本书是有道理的。它教会我关于写作的一切。有时间,容我慢慢道来。)
3.
第二个故事,讲两个明星。梁朝伟和刘若英。
TVB 当时招演员,年轻的周星驰和梁朝伟都去应试。周星驰落榜,此事按下不表。提提梁朝伟。他当时的题目是表演悲伤。
他的表演方式是,点了一支烟,听到某个悲伤的消息后,拿烟的手指抖了一下。
没有哭,没有台词上的悲情倾诉,没有肢体的夸饰和表情的抽搐。只是拿烟的手抖了一下。于是,他入选了。
再讲讲刘若英。她参演《人间四月天》,饰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张幼仪。徐志摩飞机失事的消息传来后,她要怎么演?
导演说,陆小曼和林徽因她们哭,你就别哭了。除了哭,你怎么演都行。
刘若英是这样做的,她把衣柜里徐志摩的衣服拿出来,一件又一件,慢慢叠好,堆放整齐。没有台词,甚至没有表情上的变化。沉默,在此时是悲伤最好的武器。给人的感觉也更贴近现实。现实的依据来自我的小学同学。她父亲出车祸后,她呆愣在沙发上坐了一天,没有哭没有声嘶力竭,只是呆呆坐着,不说话。
两个明星的故事讲完了。
像中学作业一样,总要回答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写作要贴近现实,而不是贴近想象。
杀人后,第一感觉是累。锯胳膊捅刀子,对方越挣扎你越用力,能不累吗?所以,写累是真实的,而且脑子多半是麻的,不会马上反刍自己杀人这件事。据此,你可以校验一大部分文学作品和练笔作品。
结语:写作只能无限地接近现实,而不是接近你所以为的现实。
4.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我身边。关于我亲人的去世。
奶奶去世,三个儿子得哭灵。父亲小声啜泣,旁人听不到。
母亲对父亲说,你得哭啊。父亲说我哭了。母亲说,你哭得大声些,嚎出来。这才算哭。
父亲学会了。
爷爷去世。这是丧事,却意外地让远近亲人、老旧亲戚全部聚在一起。在三哥的卧室,橙黄色的灯光,圆桌上,放着笔墨纸砚。远方堂叔说会画竹子吗?然后就教我们,怎么用“个”字来表示竹叶。这个场景我记到今天,不知何故。
爷爷去世,儿媳要披麻戴孝,背后还要加一副“包头”,就是做工精致的刺绣图案。
我看到好多参加丧宴的女人,总是会对三个儿媳背后的包头评评点点。
丧宴结束,剩下的大袋过油肉、烟酒、鸡鸭等饭食,要分配。三个儿子三家人,聚在一起,讨论怎么分配,这场景让我不适。
面对死亡,有很多人性的拐点和现实的蜿蜒。这些情景,不能用对错评判,但就是让你觉得意外。这才是生活,是真实,是触及在一个写作者深处,对生活的某种意外的领悟。
5.
什么是写作,怎么写,写什么,为什么而写,这些问题,我恐怕都谈不了,就算谈了也无法使他人信服。
我所能谈的,只是一点个人的理解。我想,每一个写作者,都需要三辆公交车开进心里,让你一瞬间明白,到底怎么写,才是好的写作。THE END.
尹沽城,青年编剧,简书签约作者,微博读书签约作者,微信公众号|微博|简书 ID:尹沽城。
学习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学习对大学生又有何意义呢?
学习具有很多的意义,下面就为大家说些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学习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
狭义: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
广义: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
对大学生来说,“学习”主要是学习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这也是学校耗资耗费心血打造的培养这一专业人才实施的办法,本身学校的这种教育无可厚非。
但大学的“学习”该仅仅如此吗?现在的大学里,现在的大学生好好学习自己专业知识的又有几个?当初自己挑选的专业是自己喜欢的专业?高三毕业的我们懵懂无知,0社会经验的我们开始选专业。
说实话在我们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我们对高中的认识,和大学即将要学习的知识,还有自己以后想要从事的行业真的太遥远,我们来不及选择就已经做出了仓促的选择!于是在仓皇的选择了大学专业之后,上了大学,才会有太多的人因为不喜欢自己报的专业而陷入迷茫,整天浑浑噩噩的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深入研究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明知道那不是自己喜欢的是不会有结果的。
于是有的人开始迷恋上网,网吧游戏,整天浑浑噩噩的用游戏来消遣自己的时光,还有的人谈恋爱(当然这也算是一种学习,上的是恋爱实践课程)和自己心爱的人整天亲亲我我当然也是不错的选择,还有的人参加社团活动,当然自己在参与或者是组织社团的同时,也是在学习组织策划能力还有团队协作等等,也有人在做兼职,做小买卖,打工,甚至提前去实习,创业……这些也都是提前融入社会的一种表现。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变得更加独立,自主。
在我看来,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应该为了成长而学习!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升,我们个人变得更加优秀,更加有魅力!
大学是否学习,映衬出你有没有放弃自己。
所有人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你应该学会的是生存技巧,你应该完成学业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全面能力,这就像鸡汤,大家其实都知道,不过懒得说出来,但总有自以为聪明的勤快人习惯卖弄文采,加上古语和佛曰等烂俗的强调,以此慰藉自己那颗愤愤的雄心。
仔细想想,大学老师有几个愿意正儿八经的教会你真正有用或者真正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少。两个原因:第一,他自己只会理论,掌握的那点实践不过能用来毕业,仅仅这些,他都还想藏着掖着,区分开老师和学生的身份,你能学到的其实很浅薄。第二,你不知道什么是重点,当然不是应付考试的重点,而是你这个专业的重点,饭碗的由来。老师其实也不知道,他只知道如何让你考试拿高分,如何考上研究生,做一名理论研究者。
我不是抨击老师,师道尊严我还是懂的。问题在于,当你迫切需要,迫切想要了解时,你往往很难找到答案。或许是我的学校档次有限,我也相信那些顶尖的高校会有理论加实践都很强的老师。
因此,你需要在大学课堂之外,继续学习,这意味着你将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个目标,意味着你热爱这个专业,你喜欢钻研,意味着你想要拥有一个饭碗,一个自己说了算的,自己喜欢的饭碗。
其实很现实,这就是大学生学习的意义,先别急着去追求所谓精神上的豁达,只要你还在尘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七情六欲,吃喝拉撒。和尚都得惦记着这些,化缘可是和尚修行之首,那么大学生你呢?学习不就是为了更好地化缘吗?
大学生究其根本他还是学生,而一个学生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学习,而且我们大学学习的内容很有可能就是我们以后工作用的知识,我们现在在大学专业知识学的扎实将来工作的时候就会比其他的同事干的好,工作好了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好了,而我们想要的是什么?不就是一个安稳舒适的生活吗。所以大学的学习对于大学生还是非常重要的,大学学习好了就意味着我们以后在找工作的时候就比别人多了一些优势,毕竟找工作的时候看的还是谁懂得知识多。虽然现在大学不像高中那个样子对于学习有着严格规定,不像高中那样要求我们去学好,学不好就考不上好的大学,大学的学习还是靠的是自己的自制力。在另一方面来说大学锻炼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多的锻炼还是他的自学能力。大学的学习就是大学生以后工作的资本,那么我们又该怎么样在大学班级里面保持一个比较可观的成绩呢?我来说一下一个大二学长给我的经验吧,当然他也是我在学生会的部长,在大一的时候是他们的年级第一,他大一的时候也是特别忙的,在学生会里面参加着各种活动,然后每天还要去上课,下课复习,他就是在上课之前总是会粗略的看一遍要讲的内容然后上课就不用说了,好好听呗,下课之后找个没课的时候把作业写了如果还有时间的话就会再看一遍书,剩下的时间就是忙于学生会的工作,他和我说他的大一生活是特别累的,基本上一天都没有回过宿舍,每天吃饭少的时候就几分钟,但是他说他当时的生活是特别充实的,再加上他的老师的关系也是特别好的,课下的时候他也会单独的去和老师交流,问问他学习这个课程有什么简单的方法,老师也是和他说的滔滔不绝,他也会到很多东西,而这些是那些学生永远学不到的。所以大学的学习很重要,希望那些还在沉迷于玩乐的同学快点清醒。
你觉得学习对大学生意味着什么?
那时我们还在高三的教室里挥洒着汗水,
一遍又一遍的复习、改错、在做题,
那时候啊,
老师跟我们说,
等你们上了大学,
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后来,我上了大学,
但是直到那时才知道,
高中的老师纯属开玩笑。
对,唯一的不同,就是不会再有人,逼着你学习了。
但是啊,
在一个大家都在拼命向前奔跑的学校里,
你不学习,
都会不好意思的。
所以,学习对大学生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不知道,
但我却知道,
我们所谓的大神,
永远都在学习。
与我们定义的传统的学习不同,
当你真正的想要向前向上奔跑时,
你会发现,
你还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
你的老师让你做个视频,
你发现你需要学习使用单反,
你需要学会剪视频。
你要参加比赛,
就要学习如何写策划书,
如何做案例,
如何做让人惊艳的ppt,
学习怎样展示最自然。
在大学里,
拼命奔跑的人,
会过的比高三还累,
我看过太多的人晚上十一点半还没回宿舍,
因为他还有太多的任务没有完成;
我见过,
凌晨两三点钟的灯光,
因为我们还在赶时间。
当然,我不是说,
大学里大家都是这样,
但是,如果你身处这样一个大家都在学习的氛围里,
你甚至会为自己的懈怠而感到羞愧。
大学里对待学习,有两种态度,
一种,得过且过,可以一天不出宿舍,靠着网游和电视剧悠闲的过一天;
一种,努力学习,整天奔波在路上,停下来喘口气都是种奢侈,只因想要到达自己想要到达的高度。
所以,大学里的学习,
完全取决你,你自己。
说起学习,相信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经历:小学、初中、高中那就是我们的职责本分,除了学习其他的事儿几乎都不是正事,一切似乎都是建立在你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之上,比如说父母老师对你的评价看法常常就是基于你的成绩的。
是的,在这之前,学习特别重要,或者说,学习学校的文化课程十分重要,也可以说几乎是孩子们的全部,它可能意味着决定了你的大学,也有可能意味着就此决定你的一生,但高考之后呢?作为大学生的话,学习又意味着什么呢?
作为大学生,他们的学习已经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生了。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而还未完全走进社会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对于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学习,不仅包括了对于专业知识、文化课程的掌握与了解,更涵盖了许多方方面面的特殊技能,例如:ps、组织能力、新闻稿的撰写、领导才能、拉赞助、写活动策划书、写方案书……
因此,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学习也是这个特殊群体的首要任务,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给自己充电,增强自己竞争能力的过程。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只有学习,才能完善自己,提升能力,所以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可能就直接意味着他们接下来的工作、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