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90后社交潜规则”登上微博热搜榜,新时代的社交“潜规则”长什么模样?“比‘呵呵’更具杀伤力的语言冷暴力就是那种萌得无害的表情包”“不打招呼就发语音是社交地位的象征”??在网友你一言我一语的“爆料”中,新时代社交“潜规则”就这样约定俗成了。
其实,在我们日常职场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潜规则”还有很多。在职场、在生活、在各种形形色色的圈子中,都用“它们”进行着互动、建立并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你遇到过哪些社交“潜规则”?或者,你还藏着哪些更厉害的社交诀窍,赶紧抖出来分享一下吧?
摸不透、玩不转新时代社交,说出你的“名字”?
秋季大换装,最近,连“社交”也坐不住了,来了一场新的“变装”游戏。“哈哈”=“滚”?“哈哈哈”=“好无聊”?“哈哈哈哈”=“敷衍笑一下”?新时代的社交,连年轻人都纷纷表示佩服,“厉害了,我的社交新规?”
而相较于从前“赤果果”的“同事之间做不了朋友”的职场潜规则,新社交规则显得更具“人情味”。我们可以从一个表情去意会别人的一些小心思,也顺便学点小“技巧”,给自己略微周转盘旋的余地。比如怎样以正确的方式与上司沟通,学习一些“谋略”;比如怎样应对故意刁难新人的老员工;提炼出自己的“战术”,比如怎样保持自己在职场打拼的热忱,从而更好地应对所谓的职场潜规则。
当然,一些社交“潜规则”也会让人们对“畅所欲言”保持很大的怀疑度。领导一句“抛砖引玉”,作为职场小白的你真敢接茬吗?一个方案被众人叫好,你真敢给大家集体浇冷水指出执行上的漏洞吗?一场会议下来,看似智慧结晶的头脑风暴,常常少不了回炉重造的命运。在“哈哈”“呵呵”“噢”之间,往往隐匿着独具风格的“神秘与高深”。
当社交“潜规则”成了一种人人专用的套路,人与人的交往似乎少了那么一点真诚,脱掉社交“潜规则”这层华丽的外衣,里面剩下几分真心?
你遇到过哪些社交“潜规则”?你曾经被90后的职场新人套路过吗?
社交“潜规则”之派别大盘点
亦师亦友,谁来定论?
在社交这股大潮中,你是哪一派别的社交达人?
插科打诨“新潮派”
头像要口味清奇、表情包得最新潮、评论得是神回复??不管自己实际生活中是不是假嗨王一个,但在公司的群聊中一定要看起来是最幽默风趣的那个。如今的职场社交,没点新奇的想法,几乎就会被看作是另类。最痛苦的是,刚换新手机时,手机里没有常用的表情包,特别惶恐,感觉自己都没法融入社交圈了。
插一句:社交“潜规则”,尽管套路满满,却也阻挡不了一颗获赞时的傲娇心。
不露声色“闭关派”
没有不透风的格子间,更没有藏得住秘密的办公室,而内向的人,往往不用担心隔墙有“同事”。即使心如明镜,也看似对八卦不闻不问,甘当家长里短的倾听者,但绝不当滔滔不绝的那个人,成为社交“潜规则”里的隐形达人。
插一句: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泾渭分明,虽能明哲保身,但也错过了分享的乐趣。
Real耿直“甩锅派”
“哎呀,这个事情我不是很清楚”“这个我也没听说过”??职场社交中,还有一个常见的“潜规则”情境就是一问三不知。这其中可能是引发了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当某一个目标不能实现时,会找某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有时也会找出一些借口来掩饰自己的行为和不愿承认的事实。从而在甩锅时给自己戴上“我是无辜的,我是有价值的”的王冠。
插一句:甩锅的好与坏也只有自己心知肚明,就算你能逃得过外界的眼光,也逃不过自己心灵的审判。
14年毕业,到今天工作三年,换了两份工作,可能是运气好,也没遇到过特别过分的社交“潜规则”,但是多多少少也遇到过职场上的社交“潜规则”。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是广告公司的AE,新入职场,新鲜又刺激,偶尔又会觉得紧张,每天在办公室根本不敢闲下来,生怕同事说自己不勤快,每天在策划和设计之间来回穿梭,各个方面的意见汇总,还要像总监汇报情况,或者问AM有没有什么新的工作安排。那个时候,真的觉得很累。
下午五点半下班,根本不敢走,自己手上事情做完了也不敢走,就陪着设计加班,回家都十一点了。跟同事之间,不会特别亲近,但是也不会特别疏离,距离一直都保持的刚刚好,有时候甲方的设计要的特别急,或者需要设计这边反反复复修改的时候,我都会给她们把烟买好,吃的买好,看着她们在吞云吐雾中找灵感,我陪着嘻嘻哈哈。
我很少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虽然我的意见也不重要。陪同事加班,照顾好工作情绪,是同事社交中的重中之重。
可能因为年龄的关系,身边90后比较多,个性也都会比80后甚至85后早鲜明独立的多。比如,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建筑学院的,我们俩不在一个学院,但是关系甚好,我上大学的时候微信还不是特别盛行,大家都用的Qq,我从来不会给她发“呵呵”这两个字,因为我发了她就会不理我,在她的眼里,聊天止于呵呵。
我前任曾经教会我一个很好的社交准则——早到!不管是别人约的他或是他约的别人,从来都会提前到,宁愿自己等别人,不会让别人等自己,出门会根据今天是周几来判断堵车情况计算出门时间。后来,我也如实做到。人际交往中,准时是很重要的尊重守则,至少在我的眼里。
微信在大家之中流行开来之后,平时如果聊天聊到不想聊了,我就会用“哈哈”来结束或者用一个表情包,基本上正在跟我聊天的人也知道我的意思,基本不会再回复信息,而我对别人也是,不会刻意说明,但会做到心中有数。很多时候聊天的时候,别人问“你打算什么时候睡”的意思就是“我要睡了”、“这个事情我不是很清楚”的意思就是“
不想干涉或者多加评论”,其实大家都学会了把话说的让人舒服,不过能听懂潜在意思也会让说的人觉得舒服。
其实,每个年龄段有没有年龄段的特征,遇到的事情且加以处理的方法都不尽相同,平时多注意观察,看别人在有些情况下是如何反应或者怎么处理,才能不断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