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明白3D重映的《侏罗纪公园》为何在北美拥有如此高的赞誉,迄今烂番茄92%的新鲜度鲜有新片可以盖过,直到在电影厅里看过之后才略有体会,你是不是真爱电影这个造梦机器,本片是一个非常标准的检验工具。20年前斯皮尔伯格和斯坦温斯顿合力把恐龙第一次如此逼真地复活在银幕上,这是九十年代初好莱坞的一个创作高峰期里值得铭记的大事。尽管斯皮尔伯格在七十年代中期就有《大白鲨》这样高素质的模型电影,
但中远景和大部分动态镜头下的大鲨鱼,是经不起画面定格和放大的,模型技术在当年作为一项银幕手艺,吃香地让大量科幻片以假乱真地制造梦幻。在《侏罗纪公园》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恐龙模型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境地,以至于往后的电影和纪录片里只要出现恐龙,大都雷同于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形态。片中暴龙袭击与抱病三角龙以及片尾高潮部分等场景展现的想象力,在当年看来不啻为革命性的奇观,N多种自然界声响混音而成的恐龙吼叫声更成为大量山寨音响的必杀音效。抽取任意一段出现恐龙的场景单独呈现,都可以作为绝佳的寓教于乐科普教材诱发观众的好奇心。想象力在本片的核心作用,除去迈克尔·克利奇顿原著小说的基础,实体模型恐龙也成为模型专业户斯坦温斯顿工作室里除去异形之外其鬼斧神工的又一经典。
《侏罗纪公园3D》像一位低调的舞者,在没有铺天盖地的营销运作中重登银幕,目的可能很直接也很纯粹,但依旧没能摆脱部分激动者的激动。即便低调到只在放映前几天才若隐若现地在部分地铁液晶屏上告诉大家曾经的舞者又要上台秀一段了,也还是引来了部分义愤填膺者傲娇的批判。和所有转制3D的影片一样,《侏罗纪公园》被批判者抨击带着华丽外衣来到大家身边并毫不害臊地将手伸进大家的口袋,掏走来之不易的钞票。
他们强调这样的行为就像去某个小区享受云雨一样没有节操,一部已然载入史册的电影不能这么年纪一大把了还出来没有廉耻的赚钱。抨击得好像有理有据的样子,如果你信了的话。然而,事实却给了一记强有力的反击左勾拳,并在出右勾拳之前,那些批判《侏罗纪公园》没有节操的批判者便倒在了地上,且节操碎了一地。和部分转制3D的“老电影”命运不同的是,《侏罗纪公园》并没有因为披上一层华丽外衣换汤不换药而让观众觉得恶心和不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