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举一个例子。周星驰《九品芝麻官》里,吴启华演的方唐镜在恶搞周星驰的包龙星。举一张小的契约,一张大的契约。国语版台词:方唐镜:一张湿的,一张干的。大人要哪张啊?包龙星:干的!方唐镜:对嘛,大人还是经常叫人干爹嘛!我小时候看,怎么都不懂。那明明是大小之分,怎么能论干湿呢?后来看原版:包龙星:这么小的“契崽”怎么看?方唐镜:小的“契崽”不好,还有张大的“契爷”(干爹),大人想看那一张呢?包龙星:契爷呀方唐镜:乖哦,大人未必不叫人“契爷”(干爹)的嘛!所以对粤语观众群来说,这个包袱就流畅多了。我不是说国语版不好,实际上我还是爱看国语版,流畅。但这种例子就能证明,国语版会流失许多类似的东西。电影语言的妙处,本身就不可翻译。塔伦蒂诺的电影和周星驰的电影有一样类似,就是许多很“街”的俚语台词,你听懂了就是听懂了,听不懂就只能说可惜了。大多数国语版都很努力,而且香港导演许多也很有国际意识,把许多粤语的东西尽善尽美了,但毕竟不是粤语原版。当然这不只是语言,还有对香港风土的理解。所以像麦兜系列、周星驰、黄秋生、吴镇宇、吴君如(比如《江湖告急》)的的许多根植香港本土味道的电影,粤语版多少会差了些味道,很细微,但就是味道本身;《老港正传》这种则更考验对香港历史的在意,那就不只是语言的问题了。最后补一个。我当初看《男人四十》,是粤语版配国语再在大陆另配国语字幕的。张学友演的语文老师,有一句“上次高行健来我们学校做演讲”,大陆版国语字幕则改成了“上次余秋雨来我们学校做演讲”。嗯,我觉得这个例子挺有说服力的。发布于 2012-07-114119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知乎用户翻译 话题的优秀回答者1085 人赞同了该回答語言上的損失倒也罷了。因爲這部分的損失,如果不懂粵語,對香港本土文化沒有足夠瞭解,通過看粵語版也挽回不來什麼。配音版的最大損失是聲音。一是演員的臺詞,比如聽到原聲更容易發現黃秋生是個了不起的演員,發現周星馳其實很少靠誇張的音調博人笑聲,發現劉德華這種影星、以及衆多所謂藝員班畢業生的表演技能有多差勁;二是整個聲音軌的完整性。這部分很要命,很多配音版對音軌的處理不規範(有時是技術手段限制,無法避免),覆蓋了人聲以外的聲音,這是對影片的嚴重破壞。這些放到其他語種的配音版和原聲版比較,也是適用的。
其实看香港80,90年代的原版电影,会发现配音版损失得更多2000年后的香港电影,不知道是回归大陆的原因还是审美变化还是观众口味改变的原因,很多语言除去内容和谐的缘故外,其实由于文化和方言差异导致内容不能翻译和传达的情况越来越少了,除了像许鞍华,陈果这类风格比较写实,题材也比较市井的导演以外,香港电影在风格上越来越修饰化和去(粤语的)俚俗化这十来年,比较能考验观众对粤语方言的理解和熟悉程度的片子,我认为是麦兜的头两部,第二部叫《菠萝油王子》,很多很高级的梗都埋藏在一些不起眼的常用方言中,用我老爱说的一句话形容,麦兜2是‘看得懂的都在哭,看不懂的都在笑’,这个和阅历有关,但也有超过四成是取决于对方言的熟悉程度。至于后面几部,情节的价值取向低龄化了,文化诉求上也去除了本土的粤语特色。想当年我给一位学动画的大连室友逐字逐句从对白到歌词解释粤语方言中的意思,室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至少和他之前看字幕版的观感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缺的就是那个调调,
只有当你自己真正听懂国语和粤语的时候,才会真正体会电影中的经典,其实也许是因为本来香港电影的原声就是粤语,翻译为国语以后失去了原味,比较翻译多少有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