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电影名来说。很多观众在看到这样的片名的时候,一定和我一样一头雾水。驴得水是什么?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导演要选择这样“生僻”的东西来作为自己电影的名字?看完电影,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片名。这个故事原本是导演听来的:人们将一头驴谎报成一位名字叫做“吕得水”的老师,多领取一份工资。而就在听到的那一刻,导演敏锐地感觉到其中有值得改编的部分,随后进行了进一步的创作,先以话剧的形式上映,后拍成我们看到的电影。因而,细心的观众一定可以发现电影中浓厚的话剧感。(我们对比一下电影和话剧就可以看出来。)
从故事的来源上看,这本就是一个笑中带泪的故事。继《夏洛特烦恼》之后,开心麻花创作了《驴得水》这一作品,因而,其中的喜剧成分着实不少。从开头便出现的荤段子,一些有趣的笑点不时地引发观众哈哈大笑。其中最突出的我认为应当是影片中的一些戏剧性成分,也就是一些前后矛盾的点:在驴棚救火时,所有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去救火,等到重要人物——校长登场后,他一声令下:“看我的!”后,影片镜头随即剪切的是驴棚的熊熊大火。还有,在张一曼想“睡服”铜匠时,演员以十分精彩的表演,仅以校长的“起风了,外面的豆角干是不是还没拿回来?”并起身出去来表现,将他的默认态度暴露无遗,让我们能在面对沉重的现实时,偶尔忘却现实哈哈大笑。
与《夏洛特烦恼》完全不同的是,影片的重点没有放在“笑”上,而是放在了“泪”上。影片的宣传海报上赫然写着:“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可见,哭的成分远大于笑。影片中的“泪”带有鲜明的讽刺意味。可以这样说,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是一种讽刺。校长带着老师们辛辛苦苦去为农村教育而努力,然而,“驴得水”却评上了优秀教育家,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一切的张一曼没有资格做教育家,带着女儿风尘仆仆的校长没有资格做教育家,年轻耿直的帅气小伙没有资格做教育家,因为他在做学生的时候打了领导,为自己的档案中留下了污点——最后恰恰是没有档案的,甚至是用一头驴的名字编造出来的“驴得水”——没有文化、没有地位的铜匠成为唯一有资格的“教育家”。
如果这样的讽刺意味还不够明显的话,事情败露以后的情形就更加让我们哭笑不得。众人小心翼翼保守的秘密,终于在忍无可忍之后曝光,特派员却坚持认为这是真的。资助10万,到了驴得水这里时,只剩下3万,剩下的钱全部供给了教育部。所以,他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是利益共同体,事情败露对任何人都没有帮助。这个谎言的雪球越滚越大,背后是一个强有力的机构在维持,而任何人都无力改变。这难道还不够讽刺吗?还不够让我们从中看到现实的影子?还不够让我们清醒过来环顾四周?
“ 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导演用看似戏谑的语言,诉说着内心无尽的伤痛。尽管我没有看过这个导演的作品,可我却认定他是个有思想、有才华的导演,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然而,影片中却有很多“非现实”的创造。
导演不仅是有思想的、现实的,同时也是文艺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影片定义为文艺片,但这并不代表影片中没有文艺的成分。这是一部喜剧,同样是一部悲剧,因为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它“把美好东西毁灭给人看”。
那些美好的事物被一步步无情摧残,我们内心的伤痛随之一步步加深。张一曼那首悠远的歌声带给我无尽的美好,那遍野的黄色野花,做好的校服,梦中拍摄而成的合照——以及山坡上倾泻而下的彩色的球。太文艺了,简直让我抓狂。我曾在看《老炮儿》的时候,感到那样的结尾便是最为精彩的结尾,这部电影给我同样的感受——最好的结尾,没有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