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浅谈一下我的认识。一个景区的开发是要经历很多阶段的。首先要确定地点,然后初步判断他是否有开发价值,之后邀请一些业内人士(一般都是一个团队,很少有人能够一个人做规划的。也有专门做此类规划的公司)做开发可行性调查和规划,这个费用是比较高的。我的老师曾经参加过一次,是一个自然景区的调查规划,出了事故。幸好只是一场虚惊,无人员伤亡。但是他们也没吃没喝困在山里三天。之后就要取得土地或者他的使用权,有的时候是政府招商。这个时候也有可能要花一大笔钱。如果你所要开发的土地上有居住者,你得给拆迁费让他搬离,并且还得给他们找好下家。(当然这是理论上的顺序,也不是没有黑社会性质的企业强拆强驱。)接着开始建设我们称之为“旅游接待基础设施”的东西,比如厕所。你还得建设完备的隔离带,防止没有买票的进入。之后还要建设一大堆后续的设施。人文景区,你要建设一些能够吸引旅游者的东西,比如雕像、绿化等等。另外还有摄像的,卖纪念品的,卖餐饮百货等等的。有时是建设一些店铺然后招商入住。也有是划分区域,然后摆路边摊的。别以为自然景区就不必建设只需要展现原生态就可以了。一些比较难以行动的自然景区,你要建设索道、缆车,起码要修一条像样的路出来。否则有很多的游客会因为路难走或者游览很累而不去那个景点。就算行动方便,你也要考虑行人休憩和购买食品饮料的需求。再来就是人工费用。一个景区,所需要的人员很多,收费、安保、清洁、维修,景点讲解员(这个贵)、行政管理,加上各种服务人员,还有一些特殊的需要医护人员和救援队。大大小小一帮团队,机构臃不臃肿先不谈,费用肯定不低。尤其是在中国人工成本越来越贵的情况下。而且景区的建设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改善进步的。设施会毁坏你要维修保养替换。设备会落伍失去吸引力你要更新换代。
门票贵的景区,都是游客多的要死的地方,你看那些热门景点一两年就开个听证会涨门票,也没见哪个景区的游客大幅减少,而很多偏远的不知名的景区,其实门票是很低。另外,景区是需要开发和建设的,前期的投入和知名度的打造(广告、申遗之类)是非常烧钱,例如“中国丹霞”申遗牵头的湖南崀山所处的新宁县,为这一次申遗花了4亿多元,而其2008年的财政收入才刚刚突破2亿元。同时还要考虑日常的维护和员工工资等支出。很多地方政府都把当地的景点当创收的工具,但又比较短视或者急功近利,很看重门票收入,导致了较高的门票。这一点杭州政府很有眼光,十年前就将西湖免费开放,根据杭州政府的数据,十年来免费开放西湖及其景点导致的门票收入损失差不多两个亿,但是却带动了杭州的旅游收入翻倍增长达到1191亿。
中国博物馆的门票并不贵,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从2008年起,中国的博物馆,除了遗址类的之外,绝大部分都实现了免费对公共开放(其实从2006年开始就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了。)。这部分的成本国家以专项经费的方式,支付给博物馆做业务发展之用。换句话说,中国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原因是国家对博物馆的服务购买。从传统来说,法国大革命之后,确立了“公立博物馆应该能让绝大部分观众毫无经济压力的参观”这样一个道德要求,所以全世界的公立博物馆票价都比旅游景区相对要低,一些博物馆还坚持了免费开放或者超低价门票。遗址类博物馆暂时没有免费开放的原因是遗址的维护修复成本比较高,譬如故宫,虽然门票价格不低,但是建筑修复的成本要以亿为单位来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