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某个网站活动,我完全不能理解在一闪而过的公交车身上画个二维码有谁能扫,最要命的是,这个广告连个基本的网址都没有,除了记着活动的名字去百度搜索就找不到了,简直是脑子瓦特了。
二维码本身是机器的语言,而不是人类的语言。机器对文字的辨识度极差,误码率极高,尤其是在自然环境下可能被随机污染、扭曲、反射后的文字,机器是很难认出来的。但是二维码不一样。二维码包含了较大量的信息,可以让机器读取以后就相当于人读到了一段文字。想象一下如果以后机器人也成了社会的一部分,那么很多街上的告示都是文字+二维码,人在读字,机器在读二维码。
但是你TM能想到一个弱智社会是这样的,机器在通过二维码读信息,而TM不少脑残放着文字不去看,还TM拿着个手机去和机器人一起扫二维码?!
以前的电脑用户都是记网址域名的,比如百度是baidu,网易是163,邮箱前面是mail,有些网站是中国域名等等。现在很多接触电脑早的大学生登录学校教务处一般都是jwc.大学.http://edu.cn,图书馆是把jwc换成lib,其他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现在电子世界入门门槛实在太低了,以至于很多人根本不能发现并总结出域名的规律。比如百度贴吧,我用手机QQ不能复制时,给别人发某个帖子时都是直接发给他http://tieba.baidu.com/f?kz=后面的10位数字,根本不用复制网址。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呢?现在百度贴吧里可以看到很多复制的连接都是夹杂了大量页码、楼层、楼中楼、字体特效后的网址代码,而根本没有手动过滤一下只保留最基本的帖子地址。因此对很多人来说,域名根本没有意义,他们登录学校教务处的方法是在百度中输入XX大学教务处,想登录某个门户网站时是在百度里搜索。
在这个大环境下,连你在百度中输入汉字的过程都省略了,直接无脑扫一扫就行了的二维码,自然流行起来。
我们一般看到的条形码(Barcode)是1948年左右诞生,1949年左右开始进入商品化讨论的,其专利保护已经过期。而我们生活中最常见到的二维码,比如微信和支付宝的二维码实际上是“快速响应矩阵码”(QuickResponseCode,QRCode),由日本公司DENSO开发,并公开专利使用权。所以,在遵循ISO/JIS相关专利规则而使用(无论是商用还是个人用提)的前提下,这两种东西本身都是免费的。那么题主提到的费用是怎么回事呢?虽然条码本身不需要费用,但是如果想让其成为国家认可的商品的识别码,那么是需要向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缴纳申请和管理费用的。这个收费是受相关法规保护的。收费的目的、收费的标准、收费的方式都可以在编码中心的官网查到。所以,如果题主是希望将商品贴码上市,那么是需要向编码中心缴费的,而如果只是希望在企业内或者私人场景使用,那么条码/二维码的生成和读取本身是不需要费用的。
不管是条码还是二维码,真正解析出来都是字母数字或者组合,生成方法是将给定的文本基于已知的算法绘制出来的图形,所以都是免费。
至于你所说的条码收费,是因为可能你想把某商品或者其他数据信息存储在全国通用的代码库内部,比如通过微信扫条码能加载出对应商品信息等,其实是通过你的条码值(数字字母)去库内查找(这个库是公认的)出来的。可以下载一个叫条码扫描器的APP(最原始的扫码app)扫一扫看看条码和二维码代表的值。其实包括微信的个人二维码,也只是一个类似网址的字符串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