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广州快十年了,从读书到工作。我普通话很标准,粤语听力没什么问题,讲的不地道。其实工作上对粤语有要求,但我和我的外地同事们没有认真去学的主要原因是,绝大部分广东人没有歧视外地人,相反如果他第一时间讲白话而导致我没有明白,他会道歉然后用不熟练的普通话重新聊,同事、客户、公共服务人员都是这样的,所以工作生活方面的困扰很小。这一点我务必要赞扬广东,不提众所周知的上海了,就算是我家乡那个二三线城市,本地人或多或少都会歧视不会说方言的人,所以我认为广东是文明的,不在于是什么语言。我身边的本地朋友对于粤语的感情很深,这个我能理解,大家都有家乡话,而且粤语所承载的岭南历史与文化是非常独特的,我也用自己的方式和朋友们一起“撑粤语”。但是,作为一个非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我能从比较客观的角度来看待题述的事情。我出生的城市,不富裕不开放,但是教育上从幼儿园开始就是普通话,所以虽然我家庭生活还是方言,但是普通话好到没有一点口音,RLHF这些发音完全没有压力,我的同学们也都是这样,很多师长朋友都夸奖过我这点,也会稍微给人知书达理的印象分。
但是广东,我刚来的时候很吃惊,大学生普通话普遍不好,年纪稍微大一些的市民,只能听懂不能开口,老人就干脆听不懂了。当然有历史地缘的原因,但是我第一感觉是哦,比较“乡土化”(原谅我对方言的原始看法),虽然我后来觉得广东人无比的率性可爱,但在很多场合中,普通话用的不好是会减分的,因为这是一种通用工具,心理学角度,太过个性化的工具会有距离感与抵触感。普通话的推广有大的原因和必要性,广东外向型大省,可能以前很多人口依赖珠三角,但是珠三角也日复一日的严重依赖其他地区,我觉得比较好的状态是,粤语不能丢,但是普通话普及教育工作需要再加强。另外,我还是强调一句,“学普通话做文明人”这个标语我不赞同,逻辑有问题,大部分的广东人第一选择是方言可能不是因为不尊重或者不文明,而是习惯、普通话不好(我见过无数广东人腼腆笑称自己普通话不好,很真诚)等,但是作为经济大省,印象分很重要的,撑粤语,撑广东!
学普通话是应该的书同文车同轨才有大一统的中国。但你可以说学好普通话走遍中国都不怕;学好普通话生意交友乐哈哈之类的,但说做文明人就有欠妥了。正常的语境下上下半句是有逻辑关联的难道我说粤语就不文明了?说普通话的就文明一等?这点是很让人愤怒的。其实嘛广州人对普通话还是很接受的只是在接受普通话同时希望能保住母语保住祖先的文化。明明两者是可以兼容的却非要尊普通话打压粤语那肯定激起本地人逆反心理嘛。凡事先互相尊重我尊重普通话毕竟国语肯定要学好你也得尊重粤语毕竟我母语。少喊口号少提标语多提利益诱之以利大家开心学好普通话好处多多用这么low的标语来推广我只能说宣传部的同学真是奶姨夫。
语言这个东西说出来是需要让别人去理解的,就这个标语来说至少我是觉得有先后顺序逻辑关联的,如果没有关联那么大可不必写成一句话。再说这个标语的内容,我是北京人,不会说粤语,但是很多情况下粤语的韵味和内涵要比普通话更有深度,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林夕的词,每次听杨千嬅的《再见二丁目》那句“如能忘掉渴望,岁月长,衣衫薄”内心都抑制不住颤抖,短短12个字表达出来的意思是没办法翻译成普通话的。各个地区的方言都代表着他们的文化,粤语是中国第一大方言*,又在国内外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果说要推广普通话,大可不必驱除粤语,说的好像讲粤语就不文明了一样,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洗脑式标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