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脑理解成一个数据库,我们的记忆被存储到各个表里面,比如“知乎”相关的内容都被存储到了一张或者若干张叫“知乎相关的记录”的表中。所以每次在你上知乎的时候你的大脑都会去select这张(些)表,当然在你跟同事、同学谈论某个知乎的话题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检索这张(些)表。大脑在每次接受到跟知乎相关信息的时候会进行以下的操作:检索知乎相关的表,看看记录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则新建一条记录到相应的表当中,反之提高该记录的索引权值(下次检索会被优先检索)。然后大脑再对这些记录根据索引权值进行从高到低排序,权值高的排在前面便于下次查找。久而久之那些陈旧的,长时间不被检索到的记录就会慢慢衰退到记录序列后面,也就不太容易被检索到了,说白了就是不容易被想起来了。当然喽,作为一个高效率的数据库,仅一条索引是不合理的,所以大脑的索引是非常多,非常繁杂的,比如有“知乎”的索引,有“美女”的索引,有“爱情”的索引,有“金钱”的索引等等...而至于说为什么现在“遗忘”的,将来会突然想起来,也就比较容易解释了:这些被“遗忘”的其实只是因为对于大部分索引而言被放到了末尾,不容易被检索到。而某一天突然触发的也许是一条很少被用到的索引,而这个索引正好快速地检索到了“遗忘”的记忆。
我们的记忆住在一个大城市里,这个城市和外界(意识)联系有成千上万条道路。有的记忆经常去外面旅游,对道路也比较熟悉,走起来也比较顺畅。有一些记忆年纪大了,不常出门,也就经常会迷路。有时候意识请他们出去做客,他们也扭扭捏捏不肯答应。记忆并非基于细胞产生,是一种神经通路的敏感性。经常反复的记忆神经通路就比较容易激活,不太常用的记忆就容易被阻断,但它们仍然存在记忆中枢,经由外界不断刺激,还是有可能恢复的。还有一些潜意识的问题,这里就不解释了。
记忆几乎都是相关联的,类似于电脑按二进制代码的组合存储一样,人脑中的神经元组合通过电势变化形成不同的电流(或者电磁波)形态,这些关联在一起形成了记忆的链条。有些组合孤立,有些组合紧密相连。有些记忆因为电流变得微弱,所以要不断刺激才能响应;有些孤立太久不响应也就逐渐消散,这就是忘记了。。。记忆的过程是先注意,然后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你说忘了的记忆,一种是根本就没记住,没储存在大脑里,一种是记住了但是唤醒点忘了,存储在大脑里但找不着路径提取了,还有一种记忆压制,就是大脑不想让记起来。存储在大脑里的记忆在大脑皮层颞叶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