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袭击的急诊好不容易处理完,下级医院又急诊送来了一位疑似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患者偏胖,长期高血压病史,突发胸背部疼痛,拿到当地医院的磁共振结果,基本判断为I型主动脉夹层,需要尽快手术,不然二十四小时之内的死亡率极高。有点棘手的是,患者是一位泰国来的游客。迅速安排急诊胸腹主动脉造影、控制血压、安抚病人、家属谈话、告病危……一切处理妥当凌晨三点多了。手术前的准备每次做I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就像一场小型战役,我们总结了要做三大准备:医生的准备、病人的准备和血库的准备。医生的准备主要就是完善各项术前检查,联系麻醉科、手术室、体外循环等科室的医生、护士,并及时到位,虽然大家都很辛苦,都要牺牲假期,但这一项几乎还算是最好准备的,基本上是随叫随到。病人的准备这就比较麻烦了,主要就是要和病人交代手术的风险,对一群毫无医学基础的家属,要把I型主动脉夹层讲清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手术方案以外,还要交代各种并发症,譬如因为体外循环时间过长,乃至于术中有一段停循环时间,术后病人可能会出现苏醒困难、不能脱离呼吸机、二次手术、需要血液净化等等,碰到有些不太通情达理的家属,光手术签字是不够的,还要求病人家属写手术申请书、人人签字画押、术前谈话录像录音等。还有就是费用问题,术前要求缴费二十到二十五万,这对很多农村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尽管我们同意先救人要紧,但目前中国的医疗体制还实现不了这一点。血库的准备这个环节是一阵阵的,血源充足的时候只需要和血库提前联系,需要准备多少血浆、多少冷沉淀、多少血小板之类的。遇上社会上献血人员较少,血站血源紧张的时候就麻烦了,要求患者家属自助献血。
病人入室。有的医院和科室会把留置尿管、开放静脉通道(就是输液扎针)放在入室前就做好,也有的是入室后才进行的。如果算上留置尿管和扎输液,这个过程大致需要半小时左右。麻醉准备与三方核查。这个时间一般不会太长,如果是第一台手术,麻醉准备一般在病人来之前就做好了。三方核查其实就是核对病人信息,包括人是不是接对了、开刀是开在左侧还是右侧、过敏史、传染病史之类的。麻醉。这么大的手术,气管插管、动脉插管、中心静脉置管估计都是少不了的,这些操作也需要时间,半小时到一小时不等吧。困难气道光插管就够喝一壶的……消毒铺巾。低年资的手术医生进行这些活动,当然之前需要刷手(具有手术特色的洗手),把患者身上相应要求的部位都涂抹上消毒剂(碘伏或碘酒酒精之类的),然后一层一层铺好几层无菌手术单(从治疗巾到中单到大单)。此前器械护士已经完成刷手、穿衣、戴手套等工作。开始手术。此后的过程长短不等,10个小时的手术动静肯定不小。举个例子,心脏换瓣(是的我知道换瓣用不了10个小时,举例而已)。需要一层一层地逐层切开以暴露术野(中间还经过胸骨,要锯开),不用说要花好久了。体外循环装置又要搞好久,换瓣又是精细活。术毕还得一层一层缝回去(比切开慢多了),而且一路严密止血(把能看见的出血点全部消灭,因术中止血不确切导致术后出血进而二进宫是外科医生最不希望看到的事之一,也是最耻辱的事之一)。这个专业性太强,无法解释,题主也没必要知道,反正题主只要知道切开、止血、显露、缝合这短短几个字就可能耗费数小时就行了。
话说2010年十月初的一个普通的夜班,晚上九点多,我慵懒的躺在被窝里看着电视,作为刚刚结束一年多急诊科派遣的小主治,回病房比急诊要折磨人多了…(在急诊科的14个月又是好玩的一堆故事)。突然手机响起,急诊科的弟兄一个电话,楼下120送来了一个毁损伤的病人,准备绿色通道上手术室。心想,自从查酒驾和北环禁行大货柜车以后这种特大号的交通事故已经少见了,咋回事啊?十分钟后,病人由急诊科转到,陆续听到缘由:小姑娘是刚七月份毕业大学生,国庆回家,刚坐大巴回深圳,下车被旁边另一部倒车的大巴直接拖行从右腿碾压过去,送到附近医院没法搞直接打了个包送过来了。一看片子,我头都炸了,胫腓骨粉碎,X光依稀见到大腿和小腿翻转飘逸的软组织,不敢怠慢,赶紧把二线叫来。家属陆续赶来,赶紧准备签字联系手术台,一回头,十几个家属刷的给我们俩跪了一片,她姑姑哭着求我们保住腿,还说原来的医院上来就要截肢了。二线连忙安慰家属。我还很大气的说:放心,我在我们科还没急诊截过肢呢!上手术室路上,二线老丁幽怨的眼神狠狠的盯着我:兔崽子,说什么大话,看你保不住还敢不敢出手术室!回头想想,如果知道上台后看到啥情形,再也不敢乱开口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