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和天津话,在北方是非常特殊的2种方言因为他们在明朝分别受到了大量的外来影响,而且最后表现出来的方式还不太一样几个方面:1、从调值上说,北京话的特点是阳平=35,这个是一个从江淮官话输入的特征(南京、扬州、安庆)天津话阳平45,比较接近阜阳、徐州一带的55两个城市周边的保唐地区,阳平都是22的,可以说是差异巨大北京话只有阳平是外来的,但天津话的调值系统则整个都是外来的(徐州、阜阳)2、从平翘舌上说,北京话基本保留了幽州地区的平翘类型,就是知庄章内部合并,不同于精组但有大量文读音(庄组三等),跟随江淮类型读成平舌,比如 色=se,所=suo 等天津话的平翘则是知二、庄组全部平舌,所以天津话给人感觉平舌音比北京多很多,但天津府城由于被幽州类型包围,各种周边的移民进城,最终导致了天津话平翘舌的混乱天津话的平翘也是基本与徐州、阜阳一个类型北京话影响力比较大,从明代开始就跨出了城池,到清朝逐步覆盖了整个顺天府(武清是顺天府而不是天津府)到了清中期以后,更是主导了承德、山海关(秦皇岛)、沈阳等地新方言的形成在闯关东之后扩散至整个东北和热河天津话则一直只是天津府城,直到租界时代跟着城区一起缓慢扩大塘沽的天津话不清楚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1、“真正的老天津卫人”从南方来到北方驻防时,还不存在“安徽“这个概念。"安徽"是manju占领中国后切割南直隶而新造出来的省份。永乐年间驻防京津地区的多来自南直隶凤阳、淮安两府和徐州。凤阳府基本是后来所谓的“安徽”的北部,而淮安府和徐州则基本是后来新造的“江苏”北部。所以讲明朝时提“安徽”和“江苏”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两个概念在当时根本不存在。
2、所谓的“安徽话”更是一个极度不准确、毫无意义的伪概念。正因为“安徽”、“江苏”是被人为切割出来,这种殖民政权的强行切分完全不尊重南直隶地区原有的不同语言文化区,而只是为了其殖民统治及镇压反抗的方便,因此后来造出来的“安徽省”无论从何种角度上看都不能概括出一种叫“安徽话”的东西。明代原老凤阳府地区偏中原官话,江淮之间则是下江话地区。江南因为是山区,方言更复杂。吴语、赣语都有。这种情况在“江苏”同理,只不过苏南除了吴语区还有南京的官话区。这也是“江苏”形成所谓“大内斗省”的根本原因。
这个问题底下专业的回答讲得比较详细了,但是所有的回答在天津话的地域分布上都有严重的错误,即天津话只分布在老天津府城和租界,换成现在即市内六区。其实天津话有两个方言孤岛,一个是市内六区,还有就是老塘沽区,即塘沽、大沽、北塘三镇。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地方中间是没有连接的,就是说夹在中间的东丽、津南两区的口音不是这样。迄今为止我没有见到有比较权威的论述关于塘沽方言岛怎么形成的。据我的推测,很可能是天津卫的一次调动导致。天津是北京的门户,而塘沽则是天津的门户,这里需要驻军扼守海防,因此直接从天津卫调动军户来此地驻扎,最后繁衍至今。
没那么复杂,甭说天津了,城里和郊区就差了很多。一句话,水质问题,全世界通用
北京:什么事儿。天津:嘛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