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实习了一年,珍贵的回忆有很多,也尝尽了一年社会带给我的种种心酸。最珍贵的回忆就是别人对我的付出,最珍贵的人就是我师父。尤其是我师父曾经把一个300万的买房子客户让我带,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我心里是很温暖的,很怀念这份曾经被信任的感觉。
我去的是北京链家房地产中介实习。当时以一个实习生的身份走进公司,刚开始去的时候不懂什么叫做“站队”,上过班的都知道,每个公司都会有几波帮派,去的时候大家都会对你很好,当你站好队了,麻烦事就来了,你要是不站队,呵呵,天天都是麻烦事。所谓的同时恨不得下一刻就让你离职。站队文化就这样,没办法。我接触的还是买房子的活,不会买房子的过程根本没人理你,没人理你意味着你赚不到钱,刚开始我站队站错了,我的师傅什么也不教我,两个月过去了,我还是吃底薪。
最后我和经理说了,经理给我挑了一个组,也就是我新的师傅,给我记忆犹新的,她什么都交给我,就连客户都让我带,自己干什么都带着我,完全是一名超级称职的师傅,我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有一个客户她都快带成了,就是为了锻炼我,让我自单独带客户看一眼房子,万万没想带,客户问我的,我回答的和师傅不一样,而且我回答的不专业,客户最后没在我这里成交。意味着大概7万元的中介费没了,我师父提点3万块没了!那对我来说真是天天大的打击,我回去不知道怎么和师傅说,早上出去跑晚上才回来,最后一事无成,还折单了。见面看我的表情她就知道单没签成,非但没有怪我,晚上还单独带我出去吃了饭,和我说我哪里做得不对,以后应该怎么做!她完全是用钱来买我的经验,我本是对她毫无关系的人,她这样对我,要不是年纪关系,我们各自有的对象,我肯定追她。哈哈。
所以说,出门在外值得回忆的不只是事件,最难能可贵的是你交下了一个人,我交下了我的师傅,忘年之交,我喜欢她对我谆谆不悔的教导,喜欢她引导我的方式,更加尊重她,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我的大爱无边。在北京,我有这样一个值得纪念,值得回忆的人足以,北京最珍贵的感情就是她了。
在北京工作了大概三年多,感觉最好的回忆是和宿舍的几个姐妹 一起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河北的,有东北的,还有个老乡,我们四个。虽然我们的品性并不相同,但可贵的是对工作的认真程度都类似,因此有幸成为一个宿舍的成员。
住宿舍的人做饭的可能着实不太多,可我们每周都会做。一到周末,必定先去采购一凡,大家把各自喜欢的食材买好后就开始整饭。米饭是必须的,因为我们那位东北大美女最爱吃包饭,大致是用生菜叶子,把米饭和各种好吃的菜放在一起包起来,大口的吃,很多时候她为了过瘾还会放些大酱黄瓜之类的,后来弄得我们几个也爱上了这种吃法。我的那个小老乡是最喜欢弄汤喝,我们一周只做两次饭,那时候特流行浓汤煲,所以她每次去超市都会买一盒回来,然后在汤里加入各种营养的东西,看着特别像涮火锅,但味道清爽可口,我们每人必定来两大碗。
可能是因为四个人工作职位不同,所负责的项目也没有利益冲突,收入也相当,因此,关系显得分外亲近。如果其中那个有饭局,其他几个必定是要带着的,也不怕别人说,年轻的时候也爱疯,也爱唱,有时一激动能KTV到天亮。我们也不在乎谁花了多少,都不是太过计较的人。在我这些年里,十分怀念那段时间,怀念北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工作起来不顾一切,疯狂起来也不顾一切。
每个时间里好像都有该做的事,而事事都不需要你太过担忧 ,反正有的是要做事。人的状态里很多时候是浪费在想事情上,不是说想事情不对,而是在行动和想之间,我觉得行动起来才想是大城市的一种气质。无比怀念。
我因工作关系自上世纪的八七年至二000年,一直长时间在北京居住。八七年至九三年住在右安门外东头条,那时东头较好单位,一个是首医附中,一个是北京市微电机总厂。东二条是一个沿街小市场,可以买到日用品及菜,蛋和小吃。右安门最好的饭馆是沪州酒家,那时没二环路,右安门桥是木桥,过木桥到右安门内路东有一门叫慧仙炒肝王,当时挺不错的。沿河南岸东行是侨园饭店,是当时的国家教委留学生招待所。那时的北京天是蓝色的,道路是畅通的,出行的主要工具是自行车。食品是可以放心食用的。那时的物价是可以接爱的。水饺一斤六一个,三块三毛钱一斤,一块六毛钱可以吃饱饭。那时北京当地人也很热情的,外来人员很少。怀念那个年代的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