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长江在径流强劲、泄流和周围水体密度差较小、海洋水较深的情况下,径流入海的过程主要由惯性所支配。由于流速较大,入海径流的横向扩展较小,从口门向海存在一个高流速区,其宽度和深度向海逐渐减小,其长度随着径流的大小而变化。在高流速区之外,径流以完全湍流的形式向前推进,并向两侧散开,水流速度不断减小直至消失,挟带的粗颗粒物质在高流速区的侧翼沉积,而形成新月形沙洲。
②长江在径流较强、泄流和周围水体的密度差很小和海洋较浅的情况下,径流入海过程主要由摩擦所支配,伴有平面湍流扩散,故横向扩展迅速。水流在向外推进过程中,流速迅速减小,使泥沙淤积而形成浅滩。它反过来增加了底摩擦,进一步使水流减速和扩散,更促成浅滩的发育,以至形成心滩,其两侧因水流集中而逐步形成汊道。
③长江在径流强度中等、泄流和周围水体密度差较大及海洋较深的情况下,径流入海过程由浮力所支配。径流飘浮在盐水之上,扩散成为羽状流。从口门向海在4~6倍于河宽的距离内,淡水扩展成相当均匀的薄层,其横向扩展介于上述两种形式之间。在扩展过程中,淡水厚度向海逐渐变薄,保持着断面流量不变,故流速在向海开始扩展的范围内近乎不变。淡水出口门一定距离后,盐水和淡水发生强烈的掺混,使流速迅减,较粗的颗粒就沉积下来。在径流继续向外海扩展的过程中,流速更趋缓慢,水流中挟带的较细颗粒也逐渐沉积下来。另外,在浮力的作用下,淡水层的水面超出周围的海面。因此,淡水层中水体的表层向两侧散开,底部海水向中间辐聚,在横断面上形成一对次生环流。
就长江入海河口而言,它是一个半封闭的海岸水体,与海洋自由沟通,海水在其中被陆域来水所冲淡。入海河口的许多特性影响着近海水域,且由于水体运动的连续性,测验方法和分析技术上的相似,往往把河口和其邻近海岸水体综合起来研究,因此它是海岸带的组成部分。河流近口段以河流特性为主,口外海滨以海洋特性为主,河口段的河流因素和海洋因素则强弱交替地相互作用,有独特的性质。波能中等,潮差大,沿岸流弱,海盆浅而稳定,水道沙体垂直于岸线,横向和沿岸沙坝相连。径流入海的水流扩散过程本来已经十分复杂,在潮汐、波浪、沿岸流、河口地形和演变等因素的影响作用下,其过程更加复杂。河口潮汐及其作用河口在海洋潮波的作用下,出现河口潮汐现象。潮波在河口传播的过程中,发生变形,潮差递减,涨潮历时缩短,落潮历时加长。涨潮流上溯所达到的界限,称为潮流界。
长江三角洲以镇江为顶点,向东北、东南方向散开,东至东海、黄海,北通扬 州运河,南抵杭州湾,呈一扇形,地跨江、 浙两省和上海市,面积5万多平方千米。 滔滔长江从镇江东流横贯三角洲,自江 阴以下江面开朗宽阔,到南通江面宽达 18千米,而到长江入海口附近宽90千 米,形成一个巨大的喇叭口,从江阴到长江入海口这一河段又称长江河口段。河口为河流终点,即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地方。未流入湖泊的内流河称为无尾河,可以没有河口。河口处断面扩大,水流速度骤减常有大量泥沙沉积而形成三角形沙洲,称为三角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