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门级的微观经济学中,会提到一个词叫做”买方垄断“。如果雇主一方能够抱团,而劳方是一盘散沙,那么劳方就被剥削了。(这里的“剥削”指在买方垄断的时候,雇主支付给员工的薪水低于买卖双方都是一盘散沙的时候)。有些立场极右的朋友认为不应该允许工人抱团成立工会。其实,如果为了维护自由竞争而不允许成立工会,那么也不应该允许成立商会,更不应该允许一个行业只有几家企业。假设一个国家只有几大传媒集团,而该国的记者不被允许抱团成立工会,那几大传媒集团的老板在酒桌上就可以把记者的薪水给定好了,一盘散沙的记者只能认命。
只有劳方与雇主都是一盘散沙,那才叫自由竞争。如果只有劳方是一盘散沙,而雇主们可以集中抱团,那就不是自由竞争,那就是剥削,那就是连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教材都承认的剥削(当然,西方经济学教材上没有用“剥削”这么有感情色彩的词)。个国家要么要让劳动者与雇佣者都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要么是让雇主与被雇佣者都可以抱团。如果国家只让资方抱团,那就是帮助资方搞剥削。资本主义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倒是公认的,因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循环确实没事就断一下。凯恩斯主义将其原因解释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心理上的流动偏好等原因所导致的,并且开出了应对的药方。马克思主义则将其解释为“剥削“——劳动力市场中长期单向的不等价交换。
每个劳动者都有权知道自己如何被资本家剥削的。除非你甘愿选择做一个寄生在资本家身边的奴隶。任何商品是由劳动人民生产出来的,因此一个商品是由3个方面进行结晶。即劳动人民把自己的劳动力通过生产工具施加到生产资料上,通过持续的量变就产生了质变,即产生了一个商品。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商品的价值由劳动力和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共同构成。例子: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通过裁缝机器施加到羊毛原料上,那么这件衣服随着量变就质变,成了衣服商品。资本方出钱去商品市场购买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然后去人力市场购买劳动力。其中,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数量是锁定不可变的。
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说有剥削也可以说没有剥削。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看来,剥削是什么,剥削就是对你剩余劳动的占用,没有人不承认剩余劳动的存在,没有剩余劳动就不会有利息,不会有分红。所以因为有剩余劳动而且剩余劳动的价值没在劳动者或是国家手里,所以你被有资本的人剥削了。在马歇尔的经济学中,不存在无偿占有。只是两方边际收益的契合,也就是你对于报酬的期望和老板的付出达到了平衡,你俩就完成了一个你好我也好的贸易行为。因为这劳动力市场是自由的,所以不存在剥削,而且对方有生产资料或者资本被占用的机会成本,需要一定的回报率,所以不存在剥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