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近视率比现在要低很多,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手机、iPad,用眼率低,读书那书上的字也都是大字,所以很少有近视的。不过虽说少,但肯定也是有的。欧阳修就是近视,《石林燕语》第十卷里记载,他因为近视,平时读书很困难,都是让人读给他听。但是他读书费劲,写字却正常。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在政府数年,每进文字,亦如常人,不以为异。贵人真自有相也。 那个年代得了近视,就只能忍着,没办法。到明朝的时候,就出现了类似眼镜的物件。那个时候叫“叆叇”(四声),明宣宗就曾经赐给大臣一副金框眼镜(不理解)《留青日札》里也有关于此物的记载提学副使潮阳林公有二物如大钱形质簿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云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倍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出于西域满剌国或闻公得自南海贾胡必是无疑矣,后面又辑录了一段《方洲杂录》的记载,就是上面说的明宣宗赐大臣眼镜的那段,后见张公方洲杂录与此正同云见 宣庙赐胡宗伯物即此以金相轮廓而衍之为柄纽制其未合则为一岐则为二如市肆中等子匣又孙参政景章亦有一具云以良马易得于西域似闻其名为僾逮则其二字之讹也葢叆叇乃轻云貌言如轻云之笼日月不掩其明也若作叆叇亦可郎瑛的《七修续稿》第六卷里就出现了“眼镜”这个词,少尝闻贵人有眼镜,老年观书,小字看大,出西海中,虏人得而制之,以遗中国,为世宝也。那个时候眼镜还是稀罕物件,当个宝贝用。到清代,眼镜就略微普及一点了。清代也有皇帝赐大臣眼镜的,雍正召见王承烈的时候看他眼神不好,就拿出几幅眼镜,让他自己挑一副合适的赏给他,把王承烈感动的哇哇哭。清代的《郎潜纪闻》、《清稗类钞》里也都有关于叆叇或是眼镜的记载,就不贴原文了。
总结一下就是,如果在明朝以前,得了近视就只能忍着。明清时代,如果是平民老百姓,得了近视也只能忍着。如果是王公贵族上层人士,有钱或者有门路的话,可以搞到一副眼镜。不过那个时候的眼镜效果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我觉得,在书籍能够被大量制造、传播之前,人类应该没有长时间读书的可能,同样也没可能成为近视眼。 长时间读书,是少数人的特权,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有可能成为近视眼。所以,在书籍大量传播之前,人类这个种群,不会出现大量近视眼,从而也影响不到生活。个别近视眼,那能怎么着,忍着吧。眼镜源于欧洲,眼镜被发明应该是13世纪末的事情,大规模传播应该是在14世纪。中国雕版印刷术经中亚传到波斯,再由波斯传到埃及。欧洲普及印刷术,也得到14世纪了。老花眼的产生跟阅读无关,人到了40岁以上晶状体变硬,聚焦不便,自然就容易老化。在眼镜被发明之前,人类寿命不高,我猜很多人活不到出现老花眼的年龄。即使活到了出现老花眼的年龄,但也到了不能为社会贡献的阶段,所以社会的进步也不依赖你了,老花就老花着吧。
而在欧洲,眼镜是十三世纪末,在义大利发明的,当时的威尼斯与纽伦堡就以制造高透明镜片闻名欧洲,不过,当时的眼镜只能说是放大镜,阅读时才拿在手上,古人还是有不少的近视眼,这从一些史料和笑话中也可以看出。明代有人作了一首嘲讽近视眼的诗是这样的:“笑君双眼太稀奇,子立身旁问谁是。日透窗棂拿弹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老眼昏花,到处磕磕碰碰,只能在云山雾罩中过一生的近视眼形象在这首打油诗中已经栩栩如生了。纪晓岚就“貌寝短视”,说明他貌丑而有近视。拿虾壳磨成透明状贴在眼睛上。这是千真万确的,这是中国最早的隐形眼镜。那么在眼镜发明之前大多只能认命了,要么把字写的大一些(如果为了看字),要么就借助其他方式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