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哲学的认识哲学并不具有直接的效用。从经济上看,哲学不能给人们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它的含金量最低;从技术上讲,它不能给我们解决操作工序上的一个具体问题,哲学的非实用性还表现在,对一部分人来讲,哲学纯粹是一种兴趣和志趣。哲学有实用性,但非实用性不等于无用性.只是哲学的功用与意义难以用实用的标准来衡量。
实际上,哲学的一个很大的“功能块模”就在于哲学的务虚性上,现行谈论的许多哲学功能,都可以归纳在务虚性上,比如:哲学能够提供和坚定人生信念;哲学能够培养人的宽容精神;哲学可以提高人的理论素质;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作用;哲学可以帮助建立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如此等等. 哲学是务虚而不是务实,是软件而不是硬件.然而,我们知道,在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方面,恰恰只有“虚实结合”,“软硬兼施”才能相得益彰,取得更大的成效和实效。虚实软硬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哲学是衡量精神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人类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晶。哲学作为一项巨大的精神探索工程,担负着充分发展人类精神的任务。发展人类精神,这是哲学存在的充分理由和不可排除的功能。可以说,哲学是思想解放的头脑,是精神自由的杠杆,是渴望的象征,简言之,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动力。哲学的务虚性不应当理解为哲学与生活实践无关,相反,哲学存在的最好方式是参与生活实践,而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哲学批判。批判,这是哲学最重要的活动,也是哲学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伴随着黑格尔的逻辑观念和自然哲学,我们进入其体系的第三部分,即精神哲学或心灵哲学。精神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最后一部分,也是黑格尔本人最为关注的一部分,因为“精神哲学”讨论的是“人”。如果说,自然哲学讨论的是自然界,那么,活跃于精神舞台上的主角便是人。在黑格尔看来,人高于自然界、高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本质上是一个能够“思考自己”即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实体,是一个能够摆脱物质、必然性的束缚而实行独立自决的自由的精神实体。人即精神、精神即人。精神哲学的任务就是描述“绝对理念”通过自己的最高产物——人回复到自己、自己认识自己,实现思维与存在同一的过程。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在西方被称为“新儒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学认字,通常所用的课本《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