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之前我恰好讲过这首诗。到今天又有了新的想法,勉强作答一下。首先,春江花月夜对于高中生来讲是一首特别难入手的诗。因为张若虚这个人……很虚。生卒年都不详,没有身份和历史背景可以先入为主。诗词鉴赏有非常蒙太奇的一面,尤其是教材里的诗人。盛唐对应豪健、南宋对应家国。在大部分时候,都逃不开时代的大环境。
唯独这首诗,诗以外的信息少之又少,可以讲是教材里面最“干净”的一首诗。和历史背景靠不上,单凭文本进行的纯鉴赏,对高中生而言,是很少训练的。
我还记得这首诗我是怎么讲的,就献丑复述一遍。为了讲春江花月夜,我在板书上画了两个三角形金字塔左边这个是 忠实反应世界、真情实感、和哲思,意思是诗歌的对象有这些方面。举例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第一种,用语言来描摹世界。好比用佳能5D大广角拍风景,拍完再修修片,调下色彩饱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个就是诗人的真情实感。当然也有景物描写,加在一块就是被说烂了的四个字,借景抒情。右边这个金字塔,是旧瓶子装新酒,套用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分别是 温饱、亲情友情、爱情、自我实现、和悲悯。意思是诗人的自我需求在诗中的体现。我们有一大批诗人,和一大批诗作,是被贬官以后写来的,比如韩愈的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诗里面有景物描写,有真情实感,表达的是韩愈被贬官之后的愤懑。
是希望自我实现而不能的一种体现。看图对应两边的金字塔,很容易画一条线。大部分的诗都能这样连成线。但永远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有些人能从小我跳脱,跃升大我。有些人能把感性提炼为理性。对于这种金字塔尖上的诗,我们赞扬他有人文主义情怀,和理趣哲思。比如杜甫。他的诗有真情实感,也有景物描写,大家都学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写了秋高风嚎,写了饥馑困窘,但是,也写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温饱,跳跃到悲悯,从金字塔基,越到了金字塔顶。
从文学角度来说这也是唐朝的一个奇迹。“春、江、花、月、夜”这五个题眼,通过江水、月亮、沙滩、原野、枫林、花丛、扁舟、阁楼、镜台、鸿雁、跳跃的鱼、游子、思妇等具体意象,再现了江南春夜的美景,营造了一种迷人的气氛。对自然意象的成功把握,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源自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离情别绪,通过富有哲理意味的生命意象,抒发人生感慨,韵律悠扬,感情真挚。感情升华之后,这首诗的意境更为开阔,也更具感染力。 我们必须看到诗中所专注与抒怀的内容,从开头伊始,就在想着/问着/体悟着/抒写着……这内容便是人生与光阴的偶然与必然/短暂与永恒,便是人与时空不期而遇所擦出的光芒。
明月无私,抚摸万物;春天易逝,一视同仁。但张若虚依旧要问,那江边上的人,是谁最早看见月亮的呢?而那映江之月,又是从何年才开始照耀人间的呢?答案似乎被张若虚找到了,那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无始无终就是有始有终。人,在张若虚心里同月一样,是“代代无穷已”,是“年年只相似”。可“江月”又在“待何人”呢?这便是:如果她等到了你,那就是你;等到了我,那就是我。没准儿那江月还谁也不等呢,如同我们也不知道自己为谁而生。
首先,张若虚就不是凡人。唐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高峰,奇人众多,张若虚是扬州人,当过兖州兵曹,也就是是一个掌管军防、门禁、田猎、烽候、驿传等事的小官职。当时他以文词俊秀驰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张若虚的“奇”在于他的个性,他在写作上并不勤奋,很贪睡,作诗时有一个怪癖,喜欢先用厚厚的被子捂着,一身大汗后翻身而起,然后挥毫疾书。作诗从不打草稿,总是一气呵成,一字不改。其次还在于他的作品之“奇”。作品无论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写闺怨,却无半点粉脂气息,而是一种清新明丽之感。《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的旧题,在诗风上属于“宫体”,“宫体”的特点就是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空虚,《春江花月夜》却能别开生面,不落窠臼,将自然之美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