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有语言没文字。比如mountain这个概念,日本人有yama这个说法,但是没法写出来。隋唐时期中国在东亚很强大,日本派人来留学(就是遣隋使、遣唐使什么的)。
留学生看到中国人把mountain这种东西写作「山」,就学习了这个汉字,把自己语言里的yama也写作「山」。然后他们又学到中国人把山这种东西读作san,也学了「山」这个字的san的读音带回日本。因为一些概念是日本当时没有的,比如当时日本对「肺」「脳」等一些器官没有明确的概念,也没有直接表达这些概念的本土词,学会这些概念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学习中国当时的发音,「脳」就读作nau了。将中文的词汇照搬是给日本吸入新概念的方便途径,所以学习汉字的中文读音是必要的。写成「山」,按照日本人的读法读yama的,叫「训读」。「训」为「解释」意,即用日本本土的语言yama,来解释从中国传来的「山」这个字。因为使用的是日本本土的词去解释它,所以发音跟中文完全不同。写成「山」,按照中国人的读法读san,写成「脳」,按照中国人的读法读nau、后来演变成nō的,叫「音读」,即模仿中国人发音的读法。
一千多年时间、以及国内各地域之间不同读音的影响,两国语言发生很多演变,汉字的读音也发生演变。所以这些字的音读读音现在听起来,一部分很像,也有一部分相似度已经比较远了。
【丈夫】一词最初出现于奈良时期的文献中,意思与汉语中相同,而大概到了中世时开始出现和漢異義的现象。在中世末期(还是中期来着……记不清了)文献中出现的丈夫一词有了“可靠刚强的姿态”的意思,而此时的大丈夫和丈夫共同进退,成了差不多一个意思。后来在明治期,【丈夫】一词的意思发展成了“健壮/结实/坚固”的意思,而【大丈夫】成了现在人们所说的“没事/很稳”的意思。这两种用法进入了现代日语中,使用至今。不过原来的意思也有保留,一般读作じょうふ/だいじょうふ(jyoufu/daijyoufu),也就是那个fu没有浊音成bu。只不过这个词非常不常用而已。
日语中的任何一个单词都分两种发音,音读和训读,训读是古代日本人自己的本土发音,音读是日本人学习中国后模拟的中国古汉语发音,所以在一些日剧或者日本动漫中有些日语听起来很想汉语发音。日语的“大丈夫”:牢固、可靠;放心,没问题。不是中文的大丈夫的意思。但是最早,其实日语的大丈夫和中文的大丈夫是一样的意思。丈夫:可靠的男人。在日语的使用过程中,渐渐变化了意思,衍生为“非常可靠”、“很牢固”、“可信任”、“没问题”、“没错"等意思。而现在的意思都是使用其衍生的意思。
读音酷似大衣胶布,是没关系的意思,但从字面上想容易出笑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