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因朋友的推荐而去了万圣书园一趟。然后我觉得,那是我第一次买书。
小时候家里不富裕,买不起书,我将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翻了又翻,只盼望长大了自己赚钱买书。大了点,会省点早饭钱在学校门口买一两本装帧烂到不行了的盗版书,那时候希望自己以后能买摸起来很舒服的正版书。
等上了大学,却懒于出去走动,想看什么书,就在当当上买,而且,那时也没有什么钱。
但是那一天,我才觉得,我在买书。上学的时候,去过的书店无一不是喧闹嘈杂的,各种各样的小孩穿梭在书架边,挑选着各式各样的辅导书,就像一个集市。在当当上买书,就是买书,感觉书就是一种货物而已。
但是在那样的书店买书,就很不一样。头顶飘荡着轻柔的音乐,四周也非常安静,木质的书架在灯光下显得特别沉静,上面摆满了非常漂亮的书。然后你抽下一本,试读,喜欢就捧在手里继续向前走,不喜欢就将它放回。
那时候,我感觉每本书都是一个陌生人,它有自己的思想,它等着你发现。如果你看过那本书,算是重逢,如果没有看过,算是初遇。如果你不想带走它,算是擦肩而过,如果你带走了它,它就成了你的一位情人。
人都是孤单的,但是爱情会让彼此接近。书如果让你产生了共鸣,让你觉得靠近了,岂不是一位情人吗?
那时候我决定,今后买书我都会去一家这样的书店。一本值得你带走的书,岂是金钱可以衡量的?等你以后再次翻开那本书时,你会记得那晚的灯光、木书架、相视一笑的陌生人,甚至那天听到的音乐呢。凡是美好的东西,都应该自然地邂逅。
当然会去实体店。除非是经典的,不翻实体书,怎么知道这书值不值得买,听起来好像穷酸书生的做法,实际现在谁都能出书,要看完每年出版数量不断上升的书,岂不搞笑???
单纯根据书评来判断,现在各种策划手段层出不穷,有时候所谓热门书籍内容本身跟同类书籍差不多,但是因为有的书籍推手炒作力度较大,所以一时很火爆。
有些人特别喜欢看别人推荐追捧的书(一部分是省去时间精力等原因,另一部分自己不太用脑,从众心理较强)。相反,另些人喜欢在实体书店不期而遇的感觉,且坚信自己的判断力。
此外,还有一类人热爱网上购书,再在网上转手一次,那么在不值得看的书上所浪费的money总能节省下来一点。
至于一些专业类书籍,没有电子版的,同类型的书籍又那么多,怎么知道哪本书值不值得看。
其实,真正爱看书但未必每本都消费的肯定是会去实体店。至于在网上买的,大部分都是看过。真要论起爱读书之人,其实还是很少,否则怎会有书店店主被压死多天,才被发现的新闻。
我会带孩子去的,陪他坐地上看半天书,临走再给他20元,让他选一本最喜欢的书带回家,这生活真幸福,成本呢,很低吧。
孩子不会在网上买书,如果我买好快递送家里,他就体会不到在书店饱览群书的美妙了,也不会知道创作者的辛苦(书来得太容易),所以我选择去书店。
我们小时候享受的幸福,他们也一样喜欢,也许他长大后只在网上买书,但我想他仍然喜欢儿时阅读的快乐,如同我一样。现在周末,问孩子想如何安排,排第一第二的选择往往是:我们去书店吧。
基本不会了 实体店若是好书新书大多被塑封 无法翻阅 没法比较 网上书店关于书的内容、作者、还有其他同种类书同时做参考比较 以及其他读者的附后评价 比较一目了然 便于选择
现在新华书店基本上没什么可卖的了。





